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探索新經濟新業態模式 西安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09 23:23:34

 每經記者|畢華章    每經編輯|楊 翼    

▲西安景色

從陌生到熟悉,新經濟,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與西安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自首屆世界西商大會上,商界大咖提到新經濟并簡要闡釋后,新經濟話題就時常被西安人提及。

目前,圍繞新經濟,西安給予的關注度頗高,并曾舉辦過新經濟領軍人物對話西安等相關會議。

那么,這個關注度頗高的新經濟,究竟是怎樣的經濟形態?西安又當如何發力新經濟?

眾說紛紜新經濟

回到西商大會某大咖的發言。該商界大咖曾經表示,新經濟就是指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還有新零售。

不難看出,這個闡釋相對寬泛,依此對新經濟進行解釋,也似乎有些不夠透徹。

目前,還有一個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的概念。

新經濟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引領和支撐,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根本保障,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等為主要內容,代表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一種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態。

新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不完全是一種技術現象,而是一種由技術到經濟的演進范式、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的生成連接、資本與技術深度粘合、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的經濟形態。

也有一種說法是,所謂新經濟,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經濟周期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在陜西西部資信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董杰看來,新經濟意味著發展理念、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制度環境、監管方法的全新變革。“因此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創造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營商環境,讓新經濟發展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充分釋放。”

他表示,對此類新業態,可供參考的是國家統計局《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的標準。

按照該標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共分為9大類。分別是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

董杰分析稱,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其發展特點是,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等等。

新經濟促進產業興城

西安對于發展新經濟的期盼,顯而易見。

在“一帶一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等機遇疊加期,西安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作為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新經濟產業,已到了西安應當重視與把握的時期。

以上次的圓桌會議而言,西安號召與會的周鴻祎、王傳福等新經濟領軍人物,將更多的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西安布局。同時支持西安吸引一批新經濟的領軍人才、領軍團隊,落戶落地一批新經濟的示范項目,助推西安的新經濟發展。

在一系列努力下,高新區、曲江新區先試先行,探索覆蓋企業發展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術服務模式。發布企業創新券,支持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檢驗檢測認證等補貼政策,做大做強金融服務業,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西部資信相關數據顯示,“首善之區”高新區,引進落地中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創新金融服務,強化信用監管和大數據技術運用。信用金融服務平臺自4月份上線“信易貸”后,已為200余家企業發放純信用貸款8000萬元。

另一個例子是曲江新區。曲江新區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引進戰略新興產業及金融服務業,推動文創產業與信息科技、金融服務、高技術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上半年,曲江新區累計引入金融企業35家,累計注冊資本72.05億元,資金規模98.71億元。營造出文化產業鏈以及文化企業與金融要素齊備的全產業鏈模式,成為國內知名、區域特色的文化金融示范區。

西安新經濟企業的整體發展,也有起色。

西部資信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西安市新經濟企業數量達到12.9萬戶,占全市企業主體總量的25%。2018年至今,新增新經濟企業72039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的新經濟企業,達到665家。

西安新經濟尚需發力

新經濟這一全新產業,潛力巨大,吸引力亦強。然而對西安來說,尚需發力。

西部資信統計數據顯示,西安市新經濟總量指數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十九位,在科技創新、集成創新為核心的新技術中有待取得突破。

董杰稱,西安擁有雄厚的教育科研資源,高校69所,科研院所116個。科研院所重點集中在軍工行業,帶來的是西安航空航天產業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兵器制造產值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不過,數據顯示,西安市目前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68家,數量為深圳的17%,成都的65%。

董杰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西安的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活力有待激發。“創新是新一輪發展的原動力,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創新能力的源頭,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

西部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西安郵電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張鴻表示,從全國來看,目前西安新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水平。

“陜西是科教大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有基礎,有資源,有優勢。但是從目前的一些排名來看,新經濟發展靠前的,還是南方和東部的城市。”張鴻認為,從這也可看出,西安的新經濟產業,雖然發展勢頭不錯,還有不足之處。

他指出,比如新經濟的規劃思路,沒有形成;對接的高校、科研院所、部門,仍然不夠清晰;匹配新經濟的創新管理模式,沒有適應。

對于上述問題,張鴻表示,鑒于目前新經濟的概念較為模糊,可以嘗試用“數字經濟”替代,便于推廣與接受。同時,倡導諸如“數字西安”等提法,營造西安發展新經濟的氛圍。

此外,他建議,還需要從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對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對新經濟的支持力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西安景色 從陌生到熟悉,新經濟,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與西安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自首屆世界西商大會上,商界大咖提到新經濟并簡要闡釋后,新經濟話題就時常被西安人提及。 目前,圍繞新經濟,西安給予的關注度頗高,并曾舉辦過新經濟領軍人物對話西安等相關會議。 那么,這個關注度頗高的新經濟,究竟是怎樣的經濟形態?西安又當如何發力新經濟? 眾說紛紜新經濟 回到西商大會某大咖的發言。該商界大咖曾經表示,新經濟就是指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還有新零售。 不難看出,這個闡釋相對寬泛,依此對新經濟進行解釋,也似乎有些不夠透徹。 目前,還有一個市場接受度相對較高的概念。 新經濟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引領和支撐,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為根本保障,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等為主要內容,代表時代先進生產力的一種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態。 新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不完全是一種技術現象,而是一種由技術到經濟的演進范式、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的生成連接、資本與技術深度粘合、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的經濟形態。 也有一種說法是,所謂新經濟,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經濟周期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在陜西西部資信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業務事業部總經理董杰看來,新經濟意味著發展理念、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制度環境、監管方法的全新變革。“因此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創造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營商環境,讓新經濟發展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充分釋放。” 他表示,對此類新業態,可供參考的是國家統計局《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的標準。 按照該標準,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共分為9大類。分別是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 董杰分析稱,促成新經濟出現的現實環境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新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其發展特點是,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等等。 新經濟促進產業興城 西安對于發展新經濟的期盼,顯而易見。 在“一帶一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等機遇疊加期,西安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作為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新經濟產業,已到了西安應當重視與把握的時期。 以上次的圓桌會議而言,西安號召與會的周鴻祎、王傳福等新經濟領軍人物,將更多的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西安布局。同時支持西安吸引一批新經濟的領軍人才、領軍團隊,落戶落地一批新經濟的示范項目,助推西安的新經濟發展。 在一系列努力下,高新區、曲江新區先試先行,探索覆蓋企業發展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術服務模式。發布企業創新券,支持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檢驗檢測認證等補貼政策,做大做強金融服務業,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西部資信相關數據顯示,“首善之區”高新區,引進落地中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創新金融服務,強化信用監管和大數據技術運用。信用金融服務平臺自4月份上線“信易貸”后,已為200余家企業發放純信用貸款8000萬元。 另一個例子是曲江新區。曲江新區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引進戰略新興產業及金融服務業,推動文創產業與信息科技、金融服務、高技術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上半年,曲江新區累計引入金融企業35家,累計注冊資本72.05億元,資金規模98.71億元。營造出文化產業鏈以及文化企業與金融要素齊備的全產業鏈模式,成為國內知名、區域特色的文化金融示范區。 西安新經濟企業的整體發展,也有起色。 西部資信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西安市新經濟企業數量達到12.9萬戶,占全市企業主體總量的25%。2018年至今,新增新經濟企業72039家;注冊資本億元以上的新經濟企業,達到665家。 西安新經濟尚需發力 新經濟這一全新產業,潛力巨大,吸引力亦強。然而對西安來說,尚需發力。 西部資信統計數據顯示,西安市新經濟總量指數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十九位,在科技創新、集成創新為核心的新技術中有待取得突破。 董杰稱,西安擁有雄厚的教育科研資源,高校69所,科研院所116個。科研院所重點集中在軍工行業,帶來的是西安航空航天產業產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兵器制造產值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不過,數據顯示,西安市目前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68家,數量為深圳的17%,成都的65%。 董杰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西安的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機制活力有待激發。“創新是新一輪發展的原動力,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創新能力的源頭,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 西部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西安郵電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張鴻表示,從全國來看,目前西安新經濟發展處于中等水平。 “陜西是科教大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有基礎,有資源,有優勢。但是從目前的一些排名來看,新經濟發展靠前的,還是南方和東部的城市。”張鴻認為,從這也可看出,西安的新經濟產業,雖然發展勢頭不錯,還有不足之處。 他指出,比如新經濟的規劃思路,沒有形成;對接的高校、科研院所、部門,仍然不夠清晰;匹配新經濟的創新管理模式,沒有適應。 對于上述問題,張鴻表示,鑒于目前新經濟的概念較為模糊,可以嘗試用“數字經濟”替代,便于推廣與接受。同時,倡導諸如“數字西安”等提法,營造西安發展新經濟的氛圍。 此外,他建議,還需要從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對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對新經濟的支持力度。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