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24 13:29:42
有業內人士支招,實際上私募并沒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牢記“私募”和“非法集資”的區別,大家就可以辨明真偽。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
8月23日,證監會發布了組織開展私募基金投資者教育專項活動的通知。證監會在通知中表示,隨著《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實施以及證監會持續開展檢查執法活動,私募基金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但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私募機構魚目混珠、合規程度參差不齊,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部分風險個案以及非法集資的“偽私募”對行業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下一步,將曝光私募基金違法違規典型案例,使投資者掌握合法私募與非法集資等“偽私募”的區別,明晰投資者享有的合法權利義務以及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法維權途徑。
證監會表示,為進一步幫助投資者正確認識私募基金,強化風險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證監會近期以“辨真偽·識風險 做理性私募投資者”為主題,在全國范圍內集中組織開展私募基金專項教育活動,推動私募基金知識普及,強化風險警示,引導理性投資,促進私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本次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廣泛開展私募基金知識普及工作,使投資者了解私募基金的構成及運作,知悉合格投資者標準,識別私募基金風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二是大力宣傳私募基金相關法規規章、自律規則,使市場各方明確私募基金各項監管要求,正確看待登記備案的性質等,增強依法履行權利和義務的自覺性。三是曝光私募基金違法違規典型案例,使投資者掌握合法私募與非法集資等“偽私募”的區別,明晰投資者享有的合法權利義務以及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法維權途徑。
此次專項活動創新投教方式,積極運用紙質、影視、網絡等媒體,借助圖文、動漫、視頻音頻等形式,刊載典型案例、投資者問答,播放風險詞條,投放公益廣告片等,將私募基金知識和投資風險提示送到投資者身邊,廣泛覆蓋社會公眾,形成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動私募基金相關經營機構落實適當性制度要求,不斷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維護好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據了解,基金業協會8月21日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工作計劃,直指私募基金“偽資管”亂象,并指出部分私募基金變相從事P2P等類金融業務,淪為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保護傘。協會稱,還有部分私募基金名為投資,實為高息攬存、利用“資金池”賺取巨額利差;名為股權投資,但通過強制回購等兜底條款或者抽屜協議藏污納垢,實為單一項目的借貸業務,甚至以為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自融為主要目的。協會表示,下一步要重點解決私募機構登記中“全牌照”“集團化”、股權代持問題,和產品備案中名為基金、實為存款、先備后募、變相自融等問題,堅決抑制私募基金“偽資管”和利益沖突風險。
近年來,監管和自律機構組織的專項檢查和私募自查逐漸成為常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23日,有17個地方證監局對轄區內存在問題的私募采取監管措施,涉及超70家私募。尤其是近期,多地證監局一日連發多封監管函,如廣東證監局于8月6日表示,發現5家私募存在多項違規行為;8月13日,湖南證監局對4家私募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8月廈門證監局一口氣發布了9份有關于私募基金的監管函;8月20日重慶證監局對轄區4家私募下發監管函;福建證監局在8月份就對轄區的7家私募基金下發了監管函;8月23日黑龍江證監局對轄區3家私募公司下發了監管函。
綜合來看,上述私募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募集、投資運作和信息披露三個方面。在資金募集方面的問題,一是承諾收益,二是公開宣傳,三是未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在投資運作的重要環節中,部分私募存在未保障私募基金財產安全、違規管理私募基金等行為。信息披露也是保障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方面,但部分私募未辦理基金備案以逃避監管,或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未妥善保管基金材料等。此外還存在部分從業人員沒有基金從業資格、基金管理人擅自更改合同條款、內控機制不完善等需整改的行為。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的私募專項檢查中,也發現了不少利益沖突風險的問題,其中多種涉及到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的情況被曝光。重慶監管局在8月20日發布的通知公告稱,西證重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產品重慶西證陽光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存續期內,執行該基金投資決策的相關工作人員存在同時或先后在該公司和西證股權任職的情形,未向投資者披露潛在利益沖突可能,因此該公司被重慶監管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措施。
經查,重慶西證陽光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西證陽光基金)系西證重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產品。西證重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東西證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簡稱西證股權)既是西證陽光基金的投資者,也是西證陽光基金投資項目的主要交易對手方。西證陽光基金存續期內,執行該基金投資決策的相關工作人員存在同時或先后在西證重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西證股權任職的情形,但西證重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未向投資者披露上述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的任職情況。
另外,今年8月9日,廣東證監局下發了關于轄區私募基金管理人典型違規情況的通報,在私募專項檢查中發現轄區私募機構在基金的資金募集、投資運作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些典型性的問題,其中在投資運作方面,不少私募未按要求建立防范利益輸送和利益沖突的機制,部分私募機構的股權關系復雜、關聯方眾多,所管理的基金也較多,在經營過程中缺乏風險隔離意識,未能堅持專業化管理。部分私募機構在同時管理多只可能導致利益輸送或者利益沖突的私募基金時,未按要求建立防范利益輸送和利益沖突的機制,保障不同基金的財產獨立和安全。
據了解,根據在2018年的私募基金專項檢查的執法情況,監管層共對453家私募機構開展了專項檢查,發現139家私募機構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占比達30%。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今年7月私募的備案登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達到13.42萬億,登記的管理人為2.43萬家,備案的基金有7.87萬只,百億私募數量達到262家。對于這2.43萬家私募機構,投資者該如何去辨明這些它們的真偽呢?
有業內人士支招,實際上私募并沒有老百姓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牢記“私募”和“非法集資”的區別,大家就可以辨明真偽。
首先是私募基金不得公開募集,不得以任何方式公開募集和發行基金,這條規定是私募基金與非法集資類犯罪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后者存在違規宣傳不談風險,未嚴格執行合格投資者標準,向不具有風險識別能力的投資者推薦產品;在互聯網銷售平臺公開、虛假和誤導宣傳;將線下發行的私募基金產品通過線上向非特定對象宣傳和銷售等違法違規操作。而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私募基金銷售的對象有入門門檻,而且推薦時必須提示風險。
其次是較高的資金限制,單個投資者投資額不得少于百萬元。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對象是少數的特定投資者,且這些投資者一般面對的門檻較高,參與的資金量要有一定規模。在非法集資類犯罪的實施中,一般不會對投資者設置如此高的資金投入限制。而從曾經被處罰的案例來看,不少非法私募通常違規拆分轉讓,通過互聯網平臺拆分私募基金份額或者以“拆分私募基金收益權”等模式,將相關主體持有的私募基金份額或其他收益權轉讓給平臺投資者。合格的投資者投資單個私募基金金額都不能低于100萬元,也就是說基金公司和代銷機構不能將這100萬元的份額拆分銷售給多人。
第三是不能許諾高比例收益。投資人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中既然為“投資”,則必然具有風險性。投資到期或者滿足一定條件后通過上市、出讓、股票回購、賣出期權等方式實現資金的回轉,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在簽訂私募股權投資合同過程中也不應有明確的還本付息或者給付確定回報的約定。如果私募基金的發起人向投資人許諾高比例的保底收益,那么則可能涉嫌非法集資;另外這類非法集資也不能有效保障投資者資金安全,存在挪用或者侵占募集資金的情形,涉嫌欺詐。
第四是人數限定嚴格,人數多少是區分是否屬于非法集資的關鍵點。私募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的投資人數有著嚴格的限制:合伙制私募基金的投資人數應當受《公司法》及《合伙企業法》的約束而不得超過50人,而對于“契約型”私募基金而言,“非公開募集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合格投資者累計不得超過200人”。也就是說,“契約型”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人數可最多不超過200人;超過人數限制的,都很可能構成非法集資類犯罪。另外也需要關注私募產品的登記備案情況,正規的基金公司或者有銷售資格的機構都是可以在監管機構查詢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