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4 23:58:32
每經評論員 陳旭 陳星
近日,一個“‘夕陽紅粉絲團’打榜記”的“勵志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甚至引起包括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幾乎所有主流媒體的關注。
事件起因是有網友發帖詢問,“周杰倫微博超話排名都上不了,轉發評論很難過萬,可這樣‘難看’的數據為什么演唱會卻一票難求?他的粉絲真有這么多嗎?”事件結局不用贅述——在粉絲奮力打榜之下,周杰倫的微博超話排名登頂,超越了占據第一名位置長達一年的流量小生蔡徐坤。
兩者之爭的核心在于微博超話(超級話題)中的統計數據,但這里涉及一個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到底應該是一種手段,還是它本身就意味著一種目的?
周杰倫為什么會在最終的打榜中勝出?很顯然,這與他20年來在音樂圈中的不懈努力和大量優秀作品所積累的觀眾緣密不可分。說到底,兩名藝人之間的比拼,更多的是要看作品:你推出過多少專輯;唱片銷量有多少;獲得過哪些有影響力的獎項;參演過哪些影片——這應該是衡量一個藝人是否足夠優秀的硬指標,而不是單純的流量數據。
當然,也有粉絲提出:作為追星群體,大家的心態都差不多,沒有誰比誰更優越,只是不同時代評判流行度和影響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這話的確不假。假如蔡徐坤與周杰倫不是隔著一個時代,而是兩人差不多同時出道,那么可能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要么是蔡的粉絲也去買專輯或者演唱會門票,要么就是周杰倫的粉絲為了偶像能有更好的前程而去刷榜單。
當下的現實恰恰是:為了證明偶像的人氣,就得讓粉絲們去大量投票、刷出好看的數據,而商業價值和廣告代言等無形中又圍繞著數據說話,這便形成一種無奈的循環,導致為投票而生的造假現象越來越常見。
就好比央視曾點名提出質疑:某藝人一條宣傳新歌的微博獲得了超過1億次的轉發,而微博用戶總數也就3億多人,相當于每3名微博用戶中,就有一人轉發了這條內容。對于虛高的數據,專家表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演藝市場陷入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再比如此前有華人歌手發布新專輯,不到5小時就登頂北美地區專輯總榜和單曲總榜,擊敗了所有歐美實力歌手,下載量甚至超越榜上歌手的下載總和。按照粉絲的說法,這些數據都是粉絲用真實的下載或者購買而換得的,因此是真實有效的。但是對整個歌壇來說,粉絲這種近乎瘋狂的刷榜行為堆砌出來的數據,又有何公信力可言?
在這里,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帶上了急功近利的目的,顯得扭曲和丑陋。
就在7月14日,今年溫網男單賽場進行了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決賽——即將年滿38歲的費德勒與塞爾維亞天王德約科維奇經過5盤大戰,歷時近5小時決出勝負,最終費德勒在拿到兩個冠軍點的情況下惜敗,沒能把他保持的20個大滿貫冠軍頭銜的紀錄進一步改寫。
同樣是競爭關系中的體育明星,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也各自擁有無數的粉絲,他們之間的競爭也充斥著網球論壇,甚至也不乏利用大數據來“互撕”——你的偶像拿過更多大滿貫頭銜,我的愛豆卻有更多的大師賽桂冠。
不過,像這樣的大數據,充其量只能是一種飯后的談資,事實上圍繞著兩人之間的競爭,有一種數據收集與分析卻能成為信息時代真實的“生產力”——這種頂級球員的團隊中,都會有核心的數據分析人員,他們看中的不是拿過幾項賽事冠軍這樣的統計結果,而更在乎那些可以為其所用的大數據:比如球員的一發進球率、上網得分率、正手制勝分、反手非受迫失誤……這樣的數據能夠為一名頂尖球員提供寶貴的信息,幫助他發揮自己的強項,利用好對手的弱點,同時補足自己的短板。
唯有這樣,大數據才能有效發揮潛能,成為各行各業中優秀人才制勝的法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