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8 23:59:10
今年6月份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加速推進5G的發展進程,這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利好,然而5G的發展尚面臨許多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如何創新商業模式。7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成都市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和成都市成華區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指導的“2019每經產業沙龍之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活動在深圳舉行,高新興集團首席方案架構師、戰略&品牌總經理吳冬升,賽為智能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萍萍,邁瑞醫療中央研發管理副總經理關智勇,深圳智芯數據服務有限公司CTO王得利,巨榕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翁天兵,贏合科技董秘王晉,長盈精密副總裁兼董秘胡宇龍,工業富聯傳訊事業部經理李珊珊等大灣區新經濟企業高管,分別就5G與車聯網、無人機、醫療、廣告等行業的結合與應用展開討論。成都市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任、成都市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主任彭天宇也在會上介紹了成都5G發展的基本情況。
每經記者 任芷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全球汽車市場不容樂觀,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研報顯示,全球汽車企業將在短期內陷入“盈利荒漠”,在接下來幾年里,中國市場汽車銷量預計難以恢復到2018年水平。具體來說,2019年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預計將下滑8%,整體銷量將降至2480萬輛。
“這個數據對中國的汽車產業,尤其是國產汽車來講是很大的壓力。”7月16日,高新興集團首席方案架構師、戰略&品牌總經理吳冬升在“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沙龍演講時表示:“汽車產業一定要轉型升級,也就是我們所提的‘新四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電動化,其中智能化和網聯化就是指的車聯網。”
實際上,車聯網就是汽車行業與交通行業和通訊行業融合形成的產業,隨著通信技術升級,5G商用臨近,車聯網的發展也越來越明朗。吳冬升認為,5G與車聯網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因為一個產業的發展源頭要追溯到標準,從標準的源頭兩者就是統一的。
“車聯網全球有兩大標準:一是基于WIFI技術的美國標準;二是基于蜂窩技術的V2X(Vehicle-to-Everything)。而車聯網的標準會內嵌在5G的標準中作為其一部分,這是兩者之間最緊密的關系。”吳冬升稱:“隨著5G標準的完善,會給車聯網帶來非常直觀的好處,比如低時延、大數據支撐,數據移動性等。”
車聯網離消費者最近的領域自然是無人駕駛,吳冬升認為,從產業界來看,實現無人駕駛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不過,在典型場景下的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時代一定會很快到來。
能夠看到,車聯網產業未來的市場非常廣闊,但同時,華為、富士康等巨頭的入場也讓車聯網市場面臨更大競爭。對此,吳冬升認為,車聯網市場不會形成寡頭,“我們已經做了一個戰略研判,未來的車聯網市場應該是碎片化的,無論是像我們這種體量的企業還是初創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實際上,對于像高新興這樣對汽車行業及智慧交通行業有深刻理解,以及具備智能交通項目落地經驗和主機廠合作經驗的企業來說,恰逢5G商用加速爆發和汽車業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多方效應疊加,機遇遠遠大于挑戰。
在車聯網領域,高新興已占據先發優勢,跟主機廠有深度合作,例如吉利、比亞迪等,多年來在汽車市場的耕耘,使得高新興對于汽車的構造、主機廠的要求,以及車規的要求有著深刻理解。
每經記者 任芷霓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此前,中國飛行器絕大多數標準都受制于美國和歐盟。現在,隨著國內無人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產業鏈日漸完善,我國將在民用無人機國際標準制定中占據主導地位。”賽為智能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萍萍博士稱。
7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沙龍在深圳舉行,賽為智能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萍萍博士在現場向與會嘉賓分享了“5G+系留無人機行業應用”的主題報告。
據其介紹,目前無人機市場主要由消費級無人機和行業級無人機組成。消費級無人機主要用于航拍、跟拍等娛樂場景;行業級無人機的應用范圍則非常廣泛,可以用于農林植保、物流運輸、安防監控、城市巡防、通訊中繼、影視拍攝等多個領域。
對于無人機行業而言,目前最大的瓶頸主要是續航能力。陳萍萍表示,移動無人機、電驅無人機續航時間非常短暫,一般在數十分鐘至兩個小時內,不能滿足很多工業場景的實際應用。在這種情況下,系留無人機應運而生。
系留無人機系統由飛行平臺、系留線纜、地面起降平臺組成。系留無人機使用地面供電,可以長時間不間斷高空懸停。同時,機載設備采集的數據可以通過系留線纜內置的光纖回傳到地面,具有空中長時間作業、數據傳輸帶寬大的優勢。整個系統可獨立式安裝,也可以車/艦船載,并能自動同步跟隨運載工具移動。
“目前,賽為智能研發生產的賽鷹系留無人機系統,可以保證8小時以上續航能力,有效載荷、飛行高度、續航時間均達到國際領先狀態,解決了傳統行業無人機續航能力不足的難題。而5G技術與系留無人機的結合,將為整個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據陳萍萍介紹,系留無人機最初是由以色列公司研發,全球范圍內約8個國家在進行研制。而中國的系留無人機技術水平,已屬于全球領先,應用在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通訊中繼等多個領域。
陳萍萍強調,系留無人機領域并沒有相關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目前,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民用無人機分級分類標準,即將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進行最終表決,由賽為智能起草的系留無人機領域標準化提案,也正在投票階段。民用系留無人機標準立項,對促進系留無人機系統及其部件、分系統的貿易與合作,降低整體研發與運行成本,對主管部門管理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魏官紅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跨地域就醫難,一直是醫療行業發展的痛點。隨著5G時代到來,這些擺在眼前的就醫難題有望被化解。7月16日下午,邁瑞醫療中央研發管理副總經理關智勇在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沙龍上表示,高帶寬、低延時以及海量接入的5G技術,對遠程醫療意義深遠。
“由于醫療行業的特點,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里面,如果要普及醫療資源一定是把大醫院的醫療資源與縣級以下醫療資源拉通,行業都在探討5G對醫療的改變。”關智勇提到,5G的介入可以讓遠程醫療的效果更好,提供的高帶寬、低延時對于遠程手術的價值很大。
對于大醫院專家,日常的出診、手術已經占據了每日的大部分時間,很少有時間深入基層進行指導,但基層醫院技術提升又離不開上級醫院的支持。“互聯網+醫療”成為連接醫療機構之間的支點。但這種模式只能夠支撐上級醫院與基層醫院間點對點的交流,還有一定局限性。
關智勇稱,遠程醫療的其中一部分就是遠程影像傳輸。影像數據比較大,需要高速帶寬的傳輸能力,如果滯后性太大、傳輸不了高清影像會對遠程診斷有影響,有時也會利用云來實現遠程會診,建立數據共享平臺。
“因為要傳輸大量數據,從超聲圖傳輸到放射追蹤圖還有現場的監控儀器,現場效果還不太行。遠程手術室治療已經有了一些手術輔導,如果要用手術機器人做遠程手術的話,對時延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其進一步指出,5G提供的高帶寬、低時延對于遠程手術來說價值會比較大一些。
在5G條件下,原始醫療數據可以即時存儲、分析和歸檔,對提升全國乃至全球急救診療水平都有著重要意義。雖然目前還在探索階段,但很多企業已經提前布局、躍躍欲試。
在今年6月四川長寧縣地震的救援中,四川省人民醫院的醫生通過災區的5G醫療救護車,為長寧地震兩名傷員進行遠程會診。醫護人員利用邁瑞醫療設備第一時間完成了傷員驗血、心電圖、B超等一系列檢查,并通過5G網絡將醫學影像、體征、記錄等生命信息無縫傳輸到醫院,將急救場景實時“前移”,為病人手術治療爭取更多時間、更大生機。
盡管5G技術讓人們對醫療技術有很大想象空間,但如何與醫療實現無縫對接、有清晰的商業模式還需探索。關智勇直言,5G技術在醫療領域還沒有變成不可或缺的元素,除緊急救援,還沒有到“有這個技術才能做”的程度。從醫療器械的應用來說,目前全面國產化的瓶頸在于核心技術上沒有突破,所以5G在醫療領域變得成熟也需要一個過程。
每經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文多
不久前,IDC發布數據顯示,可穿戴設備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出貨量達4960萬臺,同比增長55%。這對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喜人的數據。但是智能可穿戴設備仍存在諸多缺點,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點綴品,而非必需品。
5G為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帶來了利好。5G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帶寬、低時延,具有數據采集和智能運算能力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通過5G網絡實現即時互聯,將帶來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新場景。
7月16日,智芯數據CTO王得利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沙龍上表示,5G的高容量、高速率、低延時并非沒有代價,比如需要更高速的處理器——但是,這樣也會帶來更高的能耗。相比高能耗場景,在王得利看來,低功耗的場景才更值得注意,“可穿戴不能像蘋果手表那樣(電量)只能使用一天,我們希望用戶能夠使用45天左右,這樣用戶才能長期去佩戴”。
王得利認為物聯網核心的業務只有三個:維修、維護、保養,智能可穿戴設備要在平時下功夫,也就是維護人的健康。“我們希望能夠把日常監測到的低密度數據積累起來,形成個人的健康數據,在用戶某些疾病突發前能及時發現、預警。”王得利認為,在IOT和5G時代,未來的智能設備在網絡連接和信息傳輸方面,會有大容量、低延時的需求,但可能95%的時間都處在一個非常低速率的傳輸狀態。
此外,目前手環手表所采集數據的專業性并不被很多醫院認可,在與醫院的合作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數據的可靠性、來源性、穩定性是否可以達到保證。為了前端的數據能夠得到專業治療機構的認可,王得利表示,智芯數據定制了一個傳感器非常豐富的傳感器模組。
每經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梁梟
5G作為新一代的通訊技術將會給廣告行業帶來哪些改變?這得先從流量說起。7月16日,巨榕智能董事長、創始人翁天兵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沙龍上指出,度過人口紅利期之后,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已成為各行業的共識。根據阿里媽媽、頭條系廣告、廣點通等在線廣告系統收入規模及收費價格上的調整,不同行業采取競價模式一般會上浮50%以上,采取直接采買模式一般上升幅度超過30%。中小品牌以及低客單價的品牌已經難以為繼,一線品牌同樣面臨在線平臺流量成本過高的壓力,對新流量入口充滿渴望,各大線上流量巨頭和to C品牌已經開始把流量獲取的重心轉移到線下。
5G時代,此前的線上流量運營方式會被顛覆,線上和線下流量的邊界被徹底打通。隨著5G應用落地,線上和線下會迅速融合,線上線下一體化必將成為趨勢。阿里提出新零售,就是徹底打通線上電商和線下零售。而媒體廣告業也會迎來巨大變革,線上移動社交廣告的展示價值和線下空間媒體的體驗價值會徹底融合。
以地鐵廣告為例,相比于成本高企的線上流量,地鐵巨量流量價值洼地凸顯優勢:一線城市人口最集中的線下場景,也是頻次最高的長效場景,同時具備對主流消費人群高強度覆蓋的特征。
不過傳統地鐵媒體展現方式通常以燈箱、電視、WiFi為主,無論是互動體驗、關注停留、數據轉化及銷售轉化,還是性價比,都不甚理想。翁天兵表示,平常用戶接觸到的地鐵內媒體,包括LED、電視、WiFi等都是展示為主,而5G將全面拓展創意邊界、改寫傳播形式和效率、帶來地鐵場景流量的體驗革命、數據運營革命。而地鐵場景里的巨量通勤流量價值,也會因為5G的落地而重構。
每經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陳俊杰
5G是眾多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各地政府為了推動當地產業轉型,都在不遺余力加大投入,這其中就包括成都。
7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成都市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和成都市成華區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指導的“2019每經產業沙龍之5G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活動在深圳舉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任、成都市投資促進局駐深圳投資促進中心主任彭天宇在活動現場介紹,針對成都市5G產業發展,成都市政府也形成了三條對策:一是確立做優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思路,謀求從高端切入5G通信設備產業鏈;二是強化5G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城市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三是圍繞產業功能區規劃布局,以研發、應用、產業三大基地促進細分領域集中集聚發展。
在推進5G發展方面,成都擁有很強的科研優勢以及產業優勢。比如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擁有全國唯一、面向移動通信技術研究的通信抗干擾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且參與了3G、4G大量關鍵技術研發,在5G方面也與華為合作,對5G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測試和驗證。產業方面,華為、中興、諾基亞、愛立信等全球知名通信設備廠商在成都均設有研發中心,還有一大批如中電科10所、29所、雷電微力、泰格微波等在MIMO天線、微波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導體和射頻模組等領域擁有技術優勢的企業,科研優勢+產業優勢的組合有望促進成都市在5G產業細分領域實現突破發展。
對于5G產業,成都給出了明確的量化指標。在《成都市5G產業發展規劃》中可以看到,要求2022年5G產業規模要突破1000億元,帶動電子信息產業超過1萬億元,成為全國5G產業發展高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