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1 19:57:49
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深入,未來的城市,不再是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而應該成為生態友好型的公園城市。
每經記者|謝陶 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艷美

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當公園城市建設遇上工業布局、產業發展,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7月1日,以“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為主題的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在大連開幕。就這一問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給出他的答案:建設更加環保的城市,既依賴于理念,也依賴于科學技術。未來的城市,不再是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而應該成為生態友好型的公園城市。
在當天舉行的“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分論壇上,趙英民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治理霧霾等,最后還是要落到具體行動上。他透露,中國正在分行業進行碳中和工作。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剛剛發布了《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簡單地說,就像今天舉行的達沃斯論壇,額外增加了多少碳?”趙英民表示,可以通過購買如塞罕壩或其他貧困地區植樹造林項目碳匯量的方式,使整個活動達到碳中和。而要完成這件事,首先必須算清楚,“這個活動到底哪些環節增長了多少碳,這是一項基礎工作”。
“實際上,我們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做這些事情。”趙英民在論壇現場介紹,目前,火電行業正在籌建碳市場,進行碳市場交易。這必須要有詳細準確的設計規則,包括數據透明、監管報告制度等。“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天能做成的。我們現在初步計劃是,分行業一個一個來做。”趙英民說。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趙英民還談到他對公園城市建設的理解。
此前,趙英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生態環境保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高質量發展反過來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們兩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人類社會要發展,必然涉及到不同區域的分工協同問題。而按照傳統建設思路,原來的功能區劃并沒有過多考慮生態環境。”趙英民表示,“發展至今,我們需要一種更加環保的發展思路”。
趙英民提到,如果想要轉變過去的發展思路,建設更加環保的城市,既依賴于理念,也依賴于科學技術。
前者,需要從規劃做起。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目前正在建設中的雄安新區,它就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但更多城市面對的是后者,在理念指導下,需要根據原有基礎進行城市升級改造,并在改造過程中完成生態型城市建設。
比如,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規劃了全長1.69萬公里的綠道體系,著力構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形態。而在趙英民的觀察中,這類新的發展思路出現了很多表現形式:比如海綿城市建設;比如城市職住空間分布,避免大進大出,減少能源排放等。
還有一類城市改造,是隨著城市發展,原來的工廠、工業用地已經成為城市中心。當工廠外遷,空出來的土地怎么辦?趙英民的答案是:公園、綠地。
“這就是城市發展的方向。隨著這種新發展理念的深入,未來的城市,不再是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而應該成為生態友好型的公園城市。”趙英民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