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06 17:43:25
一般而言,A股映射相關公司包括分拆、參股、可比三種類型,廣發證券認為,科創板開板前,早期科創板預期公司直接關聯的分拆、參股公司較為受益;開板后,科創板上市公司低估值可比A股或率先受益。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吳永久
4月22日首批7只科創板基金獲批,4月26日首只科創板方向基金——易方達科技創新混合正式開售,當天在中國銀行渠道認購規模已超100億元,顯示了全民對科創板的極高參與熱情。另外,其余6只科創板基金在4月29日同日發售。
招商證券撰文表示,參考創業板開通前后的市場演繹階段,以及科創板基金獲批的催化時點和新增資金預期,由創投板塊帶領的新一輪科創映射主線正在醞釀中。從投資布局的角度來看,創投、集成電路、云計算、人工智能、創新藥、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主題將繼續主導新一輪科創映射行情。
4月22日,證監會正式下發首批科創板基金批文,七家基金公司各有一只獲批。分別是:南方科技創新混合、華夏科技創新混合、易方達科技創新、嘉實科技創新混合、工銀瑞信科技創新3年封閉、富國科技創新混合、匯添富科技創新混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4月26日,首只科創板方向基金——易方達科技創新正式開售,當天在中國銀行渠道認購規模已超100億元,但事實上,該基金的規模上限僅為10億元,不難看出全民對科創板的極高參與熱情。另外,其余6只科創板基金在4月29日發售,同樣,規模上限也均為10億元。與此同時,中信證券和招商證券也相繼成立了科創板券商集合資管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科創板基金雖然僅有7只,但后續還有多只科創主題基金在路上。數據顯示,目前在基金名字中有“科技”“科創”“科創板”等申報的新基金超過80只,類型也更加多元化。
招商證券撰文表示,參考創業板開通前后的表現,科創映射板塊至少還存在2個階段的市場演繹機會:其中一個階段是交易所接受科創板企業上市申報開始至科創板正式開通,這一階段可以參考類比創業板開通前后市場演繹的第三階段,而催化時點則很有可能是科創板基金獲批前后。
記者了解到,上述所參考類比的創業板開通前后市場演繹的第三階段即為2009年7月1日,證監會正式發布實施《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規定》,市場表現上,自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0月末創業板開板,醫藥生物、傳媒、電子行業均具備超過10%的超額收益。
因此,映射到科創板上,從資金的角度來看,按照目前打新的相關規定,招商證券認為機構投資者所持股票和非限售存托憑證需要達到一定市值方可以參與網下配售。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備戰打新科創板期間,這些產品會相應配置現有A股,所以在市場普遍預期首批科創板上市的6~7月之前,科創板打新將給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提供流動性支持。
從投資布局的角度來看,創投、集成電路、云計算、人工智能、創新藥、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主題將繼續主導新一輪科創映射行情。
隨著科創板基金以及科創板集合資管計劃的迅速成立,火熱的募集也在不斷的上演。全民參與下,科創板基金及資管計劃帶來的增量資金也將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廣發證券就曾撰文表示,由于科創板早期上市標的具備稀缺性,易受市場關注,資金對科創板映射的相關A股公司也更加青睞。
一般而言,A股映射相關公司包括分拆、參股、可比三種類型,廣發證券認為,科創板開板前,早期科創板預期公司直接關聯的分拆、參股公司較為受益;開板后,科創板上市公司低估值可比A股或率先受益。
記者統計到,自3月18日,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系統正式開始接受科創板發行上市申請至4月28日,上交所共計受理企業申請93家,按審核狀態來看,其中78家已問詢,15家已受理。
從受理情況看,科創板申報企業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行業較為集中。總體上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等產業。二是能夠反映現階段我國科技創新企業整體現狀。總體而言,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企業大多處于爬坡過坎階段,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科技創新處于跟跑和并跑階段的企業多,處于領跑階段特別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企業少。申報企業中不乏具有一定品牌效應和市場影響力的細分行業龍頭,技術水平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三是申報企業總體上具備較強的科創屬性。絕大多數企業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研發投入遠超過境內市場其他板塊,以最近一個會計年度(2018年)為例,受理的科創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平均為11%,最高的達56%,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達到33%。四是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受理的科創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平均為42%,超過50%的有20多家。
當然,雖然上述企業并非都能如愿登陸科創板,但是相比其他還在著手準備申報,或者仍在輔導期的企業而言,上述企業還是先人一步,因此,從這些已申報企業的映射去發掘,也更具有確定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等整理如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