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6 19:05:24
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表示,現在每天到北京互聯網法院立案的當事人大概只有2~3個,但網上立案量每天都在500件左右。截至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網上開庭已達兩千多次,線下開庭只有43次。
每經記者|劉永生 每經編輯|姚祥云

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 張雯 每經記者 劉永生 攝
2019年4月26日,由國家版權局主辦的“2019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進行了《創新互聯網審判模式 開創版權保護新局面》的演講。
去年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正式掛牌。在本次大會上,張雯介紹了北京互聯網法院如何以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創新法院的審判方式、降低法院的維權成本,并取得了諸多成果和經驗。據了解,截至2019年4月25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各類案件已達15520件,其中涉及到互聯網版權的案件超過1萬件,占到北京互聯網法院案件總數的67%。
關于司法規則,張雯說,北京互聯網法院希望把法院的司法職責履行好,技術創新非常重要,張雯同時強調,“無論技術和創新如何便捷互聯網法院的審判方式,司法的核心是公正和良心。”
如何用技術來創新北京互聯網法院?張雯介紹道,北京互聯網法院主要通過互聯網審判方式,用新技術來降低法院的網絡維權成本。網絡維權成本高,一直是阻礙行業創新發展的絆腳石和攔路虎。截至當前,北京互聯網法院已經集成了25家公司,形成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北京互聯網法院已經實現了全部流程的網上辦理。包括從立案到電子送達、線上調解、電子證據的線上校驗、線上庭審、線上宣判、線上裁判文書送達、線上執行、電子卷宗的在線生成等。
張雯表示,現在每天到北京互聯網法院立案的當事人大概只有2~3個,但網上立案量每天都在500件左右。截至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網上開庭已達兩千多次,線下開庭只有43次。這樣的開庭方式,大大便捷了當事人。
北京互聯網法院創新的第二項技術支持就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網絡版權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電子證據的存證難和驗證難。電子證據容易被篡改,對此,北京互聯網法院通過和工信部及多家公司合作,形成了以法院為中心節點、開放的區塊鏈平臺。現在已經對接了17個節點、25家機構,生成了368萬條數據。在這個區塊鏈平臺上,數據的生成、存證、驗證和取證全部都可以快速完成,非常便捷。在此方面,北京互聯網法院涉案的有58個案件,已審結41件。
除了審理,北京互聯網法院還有一個龐大的、社會多方參與的調解平臺。在這個調解平臺上,已有十三家調解委員會。目前,北京互聯網法院也有192位工作人員在積極參與這個平臺。
在這樣的平臺下,律師不用親自到法院,他的整個工作都可以負載在互聯網上進行。這是北京互聯網法院提供的網上ODR(網絡消費非訴訟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這使當事人維權能夠更加便捷和經濟。
關于司法規則,張雯認為,北京互聯網法院希望把法院的司法職責履行好,在抖音短視頻第一案中,北京互聯網法院就注意到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問題。正因如此,案件判決以后,抖音短視頻案也被最高法院認定為我國2018年保護知識產權十大案例之一。未來,智能軟件生成的文章是否有著作權?微信表情包是否構成版權保護?諸如此類的新問題不斷涌現,北京互聯網法院還面臨著種種挑戰。
張雯指出,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有一個使用可信時間戳但原告敗訴的判決案例。這是因為原告在可信時間戳的存證問題上,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所以北京互聯網法院并不認為它是一個可信的事實和證據。“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無論技術和創新如何便捷互聯網法院的審判方式,司法的核心是公正和良心。”張雯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