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9-03-18 16:02:38
在新實驗中,研究人員又用40赫茲的音頻開展類似治療,每天一小時,為期一周,結果也大幅減少了腦部聽覺皮層和海馬體中的貝塔淀粉樣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

圖片來源:攝圖網
美國《細胞》雜志日前發布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光與聲的刺激可讓小鼠大腦產生有益腦電波,從而改善認知和記憶。這種非侵入性療法未來有望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據介紹,大腦神經元會產生電信號形成不同頻率的腦電波,此前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會破壞25赫茲到80赫茲間的名為伽馬振蕩的腦電波,而這種腦電波與注意力、認知和記憶等功能有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細胞》雜志上報告說,此前發現,每天用一小時的40赫茲閃爍光來刺激實驗鼠,為期一周,結果減少了小鼠腦部視覺皮層中貝塔淀粉樣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這兩者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標志,同時還改善了視覺皮層的功能。
在新實驗中,研究人員又用40赫茲的音頻開展類似治療,每天一小時,為期一周,結果也大幅減少了腦部聽覺皮層和海馬體中的貝塔淀粉樣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改善了聽覺皮層和海馬體的功能。海馬體位于聽覺皮層附近,主要負責與記憶相關的功能。
研究表明,光刺激和聲刺激都激活了可清除貝塔淀粉樣蛋白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而當研究人員合用兩種方法時,改善腦部記憶的效果更加明顯。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種療法背后的分子機制,并招募了多名健康志愿者以證明這種方法的安全性,下一步計劃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開展臨床試驗。
(新華社 周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