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7 19:17:37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發現了哪些問題?“法律巡視”武器是如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的?2018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開展執法檢查,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許。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縱觀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年一年的依法履職過程,有這樣一個標志性事件,既受到全社會各界的關注,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許。
2018年7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加開一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并就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這份廣受關注的報告,反映著當前各地貫徹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的現狀,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此次常委會的成功召開,充分體現了人大執法檢查的威力:人大執法檢查就是“法律巡視”,是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保證法律得到有效實施的一把“利劍”。
此次專門加開常委會會議的考慮是什么?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發現了哪些問題?“法律巡視”武器是如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的?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程立峰就大家關心的話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
程立峰向記者表示,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是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介紹,此次執法檢查由栗戰書委員長擔任組長,分成4個檢查小組,分別由栗戰書委員長、王晨副委員長、沈躍躍副委員長、丁仲禮副委員長帶隊,赴河南、內蒙古等8個省(區)實地檢查,檢查組深入到26個地市,共召開29次座談會,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匯報,實地查看了107個單位和項目。同時,委托其他23個省級人大常委會開展自查,實現執法檢查“全覆蓋”。
在加開常委會會議的考慮方面,程立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經黨中央同意,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開展專題詢問并作出相關決議,目的是以實際行動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貫徹黨中央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人大力量。”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次執法檢查具體發現了哪些突出問題?程立峰表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中,專門針對存在的“結構性污染問題較為突出、部分配套法規和標準制定工作滯后、大氣污染監督管理制度落實不夠、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執行不夠有力、執法監管和司法保障有待加強、法律責任不落實”等六方面突出問題進行了揭示。
這些問題反映在法律層面上,主要是三個不到位:一是部分企業責任落實不到位;二是一些部門監管不到位;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履責不到位。根子在于法律執行“粗寬松軟”,法律責任不落實。
有力的“法律巡視”也離不開“回頭看”。對此,程立峰向記者介紹,2019年2月份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將聽取和審議國務院關于研究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和審議意見情況,以及有關決議落實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正式“落地”,是2019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工作的又一個里程碑。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2018年10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和《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的專項報告》。這是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家底”,向全體人民交出了一份涵蓋各級各類國有資產的“明白賬”。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調研室主任張永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詳細介紹稱,通過一年的工作,人大國有資產監督工作實現了良好開局,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報告制度、工作機制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與國務院有關部門、與地方人大之間的橫向和縱向工作協調和聯系機制,形成了從報告、審議監督、存在問題整改問責各環節有效銜接的工作流程。
二是交出了第一份國家國有資產“明白賬”。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全面報告國有資產“家底”。對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對聚民心、樹信心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摸清了問題、達成了共識、增強了責任意識。通過報告、調研、審議監督,進一步摸清了我們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工作的建議,形成了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共識。不斷夯實管理和監督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增強了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的信心和自覺。
四是推進了國有資產管理的公開透明,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更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目前一些地方針對國有資產的監督方式已逐步多樣化,例如運用質詢和特定問題調查等多種法定監督方式等。
接下來,這樣的做法是否會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對于記者的有關問題,張永志回應稱,國有資產監督是人大監督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栗戰書委員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講話中,就人大監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強調要完善人大監督工作機制,用好用足監督法規定的監督形式。
據了解,浙江省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對市屬國有資產若干問題組織開展了特定問題調查,取得了較好效果。
作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行法定監督職能的一項“撒手锏”,備案審查制度近幾年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人大備案審查工作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底,制定機關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送備案現行有效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12397件,其中行政法規755件,省級地方性法規6083件,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3519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995件,經濟特區法規335件,司法解釋710件。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基本實現了有件必備。
而在2018年中,對生態環保地方性法規進行監督,成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展備案審查工作的一個突出亮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備案審查室副主任田燕苗介紹稱,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向有關方面發函,要求做好生態環保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工作,31個省區市人大常委會清理發現1029件法規存在與上位法不一致等問題。
“截至去年12月底,已總共修改514件、廢止83件,還有432件地方性法規的修改、廢止工作已列入立法工作計劃。”田燕苗表示,這部分生態環保地方性法規是今年監督的重點,法規備案審查室將會重點督促落實。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