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9 17:52:01
有多名專家認為,當前階段我國的城鎮化面臨一些問題,出現了優質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并導致成本高企、城市群間城市聯系不緊密而呈現等級化特征等現象。這也意味著,城市群不宜過度突出“群主”的地位,而是要通過市場的作用讓城市平等競爭發展,尤其要允許資源向成本低的空間流動。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旭
從1998年的33.3%,到2008的46.9%,再到2018年的59.58%——20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走過了一個高速發展期,現在依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2月16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熱點前瞻沙龍上,中國城市和小城市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發表演講時表示,城鎮化是拉動消費和投資增長的發動機,城鎮化也能夠拉動就業的增長,中國的城鎮化還有15~20年的紅利期。
不過,多位與會專家也提出,當前階段我國的城鎮化也面臨一些問題,出現了優質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并導致成本高企、城市群間城市聯系不緊密而呈現等級化特征等現象。這也意味著,城市群不宜過度突出“群主”的地位。多名專家認為,要通過市場的作用讓城市平等競爭發展,尤其要允許資源向成本低的空間流動,更多釋放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活力、釋放土地潛在的活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
李鐵表示,城鎮化會拉動消費增長,城鎮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里,能夠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城市間和城市群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鐵路,城軌等,也會拉動房地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等。
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也肯定城鎮化對內需的拉動作用,并強調“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他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四化”,即國際化、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目前在外部環境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我國想要走以往依靠走出去、依靠高投資的發展模式,在可持續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這個時候就更要依靠市場化和城鎮化。
中國推進城鎮化潛力十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9.58%。不過李鐵認為,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還只有43.4%。“從43.4%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到70%的城鎮化率,這15~20年之間我們還有一個紅利期。”李鐵說。
他同時強調,這個紅利期不是永久的,到了紅利期結束后,會更多依賴外部市場,如國際貿易等。
不過,在貝殼找房首席經濟學家和貝殼研究院院長楊現領看來,盡管城市化能夠促進拉動內需,但是城市化并不一定都意味著經濟增長。一些拉美國家,例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的城市化率都超過80%,和一些歐美國家城市化率水平差不多,但上述國家還是陷入了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城市化率很高,但是財富沒能取得同步增長。”他說。
與上述國家情況不同,楊現領表示,也有一些國家城市化率到了70%之后進入停滯狀態,即在一個國家城鎮化不再增長的情況下,但人均財富還在增長。“早期城市人口的擴張,人口從農業進入工業,從農村進入城市,帶來了潛在生產效率極大提升,但當人口不再增長,城市為什么還會驅動人均財富增長?”
在楊現領看來,這是網絡效應的作用。當人不增加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因為交互的增加,溝通的增加,創新的增加,創意的增加,帶來了財富的增長。所以城市化到一定階段之后,財富增長動力來自網絡效應,要做到讓更多的人納入城市網絡,這是正確的解決方案。
我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上一輪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十分正確,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城市之間形成的群體還十分薄弱,根本原因是財政分權的體制,以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強勢政府造成的。由此導致了行政上的分割。
李鐵也表示,城鎮化面臨著轉型危機。目前,城市群間的城市內在關系不是一個平等市場競爭的關系,而是一個等級化的關系。城市群要向高等城市集中,全國要向直轄市集中,各地區向地級市集中,這是中國城市發展普遍特點。
李鐵指出,由于優質資源的過度集中,導致了高等級城市更多追求城市質量,忽視了城市對就業人口的容納。而且一些成本低的中小城市發展的活力受到遏制,這一現象在城市發展中比較普遍。
在李鐵看來,高等級城市有了資源就通過賣地來發展房地產,不斷的擴張,導致城市鋪的攤子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過高的土地價格不利于人口進入城市,不利于城鎮化紅利的實現。過高的成本使得城市和農民進城之間有了天然的鴻溝,阻礙了進一步城鎮化發展,城市包容性下降。
李鐵認為,應當尊重市場規律,不通過行政手段排斥人口或者排斥產業,與此同時,還應當降低成本,允許資源向成本低的空間流動,更多釋放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活力、農民進城的活力、釋放土地潛在的活力。例如,美國的大企業都不在主城區,而是在周邊的小城鎮。
李鐵表示,釋放城市活力上,要在下放權限改變中國等級化管理結構方面做更多文章,這可以通過交通基礎設施來實現。例如,我國以特大城市為主體的都市圈中,軌道交通通常只有幾百公里,而在一些歐美國家500萬到800萬人口城市,周邊的城市軌道交通往往有2000~3000公里。
形成這樣的差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的城市群一直是向“核”發展,而周邊城市的發展沒能跟上。實際上這些周邊城市未來可以釋放巨大空間,也可以成為降低城市住房成本、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最重要的載體。
倪鵬飛則表示,解決城市群內部的分割,應當建立一體化合作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比如對跨區域的城市群進行考核,將城市群發展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的審計相結合等,從而促進城市群的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