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7 23:47:45
每經記者|邊萬莉 每經實習編輯|易啟江
日前,央行公布了2019年1月金融數據統計報告。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5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國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表示,1月信貸數據較高但基本符合預期,4.64萬億元的社融增長超出市場預期。1月激增的社融數據背后主要是銀行“資產荒”,預計2019年表外融資會繼續恢復。覃漢表示,此次數據超預期不排除春節“錯位因素”。
M2增速回升M1增速走低
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86.59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4.56萬億元,同比增長0.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個和14.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8.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2%。當月凈投放現金1.43萬億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M2增速較上月繼續回升,增速持續企穩,主要得益于1月貨幣政策相對寬松。年初降準以及公開市場應對春節現金需求的投放都給1月市場流動性創造了偏松的條件,M2增速持續企穩實屬預期之中。而M1創新低,主要與春節前的季節性特征有較為密切的關系,較多企業活期存款可能由于節前大額支付行為轉移至居民賬戶,新低M1增速可能并不代表企業經營活力不足。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認為,M1增速持續降低,已降到1%以下,表明實體經濟企業經營依然面臨較大困難,同時也導致銀行核心存款承壓。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1月份M2增速回升,應該說是前期貨幣政策效果的集中體現。一是人民銀行適度增加中長期流動性供應;二是商業銀行加大資金運用,表內信貸、債券投資和股權及其他投資增加較多,推動M2增速提升。
另外,我們也看到春節因素推動M1增速的再次回落。我們曾提到M1回落主要反映全社會流動性的結構變化,不代表流動性總量規模的變化。1月份這一情況表現得更為突出。1月底臨近春節,是企業發放薪資、獎金的高峰期,當月單位活期存款大幅減少2.03萬億元。這一點從個人存款和M0的大幅增長也能得到印證。
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
1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45.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39.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1月末,外幣貸款余額8324億美元,同比下降6%。當月外幣貸款增加375億美元,同比少增98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989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93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969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2.5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591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516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3386億元。
此外,1月份銀行間人民幣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15%,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16%。
具體來看,1月份銀行間人民幣市場以拆借、現券和回購方式合計成交104.66萬億元,日均成交4.76萬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增長30.5%。其中,同業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長36.1%,現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長61.4%,質押式回購日均成交同比增長28.7%。1月份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15%,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42個和0.63個百分點;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16%,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52個和0.72個百分點。
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總體看,1月份貸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觀調控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貨幣政策傳導出現邊際改善和一些季節性因素的影響。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來,人民銀行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解銀行信貸供給存在的約束,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包括推動銀行發行永續債;綜合運用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再貸款、再貼現等措施,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研究推動利率逐步“兩軌合一軌”。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顯現,貨幣政策傳導也出現了邊際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
他表示,同時,銀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爭取“開門紅”的經營傳統。從歷史規律看,1月份是全年貸款投放最多的月份,2018年1月新增貸款為2.9萬億元,是當年貸款投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新增貸款情況與去年同期情況類似,與實體經濟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屬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考慮到春節因素,應把1、2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數據統籌考察,不宜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
社融規模增量4.64萬億
初步統計,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05.0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38.26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為2.18萬億元,同比下降11.1%;委托貸款余額為12.31萬億元,同比下降11.6%;信托貸款余額為7.83萬億元,同比下降8.2%;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4.18萬億元,同比下降8.7%;企業債券余額為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余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34.5%;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7.04萬億元,同比增長5.1%。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56萬億元。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蔡浩認為,從社融來看,總量不僅創下歷史新高,且較2017年1月的前高超出較多,信用擴張跡象非常明顯。其中人民幣貸款自然是主要貢獻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備受關注的影子銀行一年以來首次止跌回升,合計新增3430億。其余則由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貢獻。綜合來看,央行“寬信用”的政策在1月金融(社融)數據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料將對經濟起到一定的逆周期支撐作用。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顯示,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57萬億元,同比多增881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343億元,同比多增77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990億元,同比多3768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凈融資1088億元,同比多1088億元。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社融數據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1月新增高達3.57萬億,可見非銀信貸在減少,投向居民和實體的信貸在增加。信貸投向結構有所改善。與去年同期相比,社融中新增貸款中投向居民部門的貸款占比下降,投向企業的貸款占比增加,表明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正逐漸增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