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9 17:42:45
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楊歡
一直想做大做強的山東省會濟南,這次終于從地盤上率先完成擴張。
1月9日上午10時42分,新華社客戶端發布: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事實上,自2013年濟萊協作區設立以來,萊蕪并入濟南,就開始成為公開熱議的話題。
如今塵埃落定,就像濟南市社科院副院長馬黎明和城叔提過的那個比喻:“這就像寫文章的伏筆一樣,一點一點的在加強、推動濟南與萊蕪的緊密合作。”
回顧去年10月,萊蕪黨政機關駐地門口“萊蕪市文化北路001號”曾出現過一波市民“合影留念潮”。當時一份關于萊蕪并入濟南的文件在朋友圈廣為流傳,引發各方猜想。

圖據網友視頻(2018年10月發布)
作為山東的省會,2017年濟南的省會首位度為0.65,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中,次于南京,位列倒數第一。也難怪萊蕪并入濟南后,首先被cue的會是南京。

問題是,如今“吞下”萊蕪,濟南的強省會夢就能實現了嗎?
萬億GDP在望
“合并萊蕪,濟南GDP全省占比終于超過10%了。”1月9日上午,在一個聚集著200多位山東省內經濟界大咖的微信群中,一位金融企業高管的話有些獨辟蹊徑。
在國內,衡量一個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一般通過計算“省會城市GDP”除以“非省會城市中GDP最大的城市GDP”來觀察。
在山東省內多位學者看來,作為核心城市,濟南在經濟圈的首位度不高,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作為全省經濟、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凸顯出來。
雖然山東GDP總量位居全國前三,但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濟南規模偏小、人口偏少、實力偏弱,始終處于尷尬地位。
一組扎心的數據:2015年,河南的GDP只有山東的60%,但鄭州占到河南全省的19.8%;安徽經濟總量只有山東的三分之一,合肥占到安徽的25.7%;而濟南不到9.73%,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數第一。
2017年2月,山東兩會現場,時任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就拿出了這組數據,建議山東舉全省之力實施省會戰略,進一步支持濟南發展,“濟南好,大家好;濟南強,山東強;濟南隆起,全省受益”。
“我們再不奮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間塌陷。”王文濤在建議中表示,分析周邊鄭州、合肥,還有遠一點的武漢、長沙、成都、貴陽,這些今年發展迅猛的城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所在省份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才鑄就了今天的輝煌。
如今,山東各地市2018年全年GDP數據尚未披露,但根據各個城市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數據,濟南的GDP總量,在2018年可能已完成對老二煙臺的超越。
2018年前三季度,山東全省的GDP總量5.96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40.70億元,名義增長速度為8.64%。
其中,青島市前三季度GDP突破9000億元,位居全省第一位。煙臺市和濟南市分列全省二、三位,但兩城市前三季度的GDP差距只有5億左右,非常接近。
城叔注意到,2017年,煙臺GDP比濟南多136.99億元,這一差距是自2006年以來的最小值。在2018年第一季度,煙臺與濟南之間的差距還是45.17億元。
與此同時,全省名義增長速度最高的城市為萊蕪市。雖然經濟總量居最后一位,只有759.63億元,但以16.70%的增長速度領跑全省。將萊蕪數據并入后,在2018年前三季度,濟南的GDP數據在山東全省占比達到11.09%。
在馬黎明看來,濟南、煙臺兩個城市預計都能上8000億的臺階,從今年上半年GDP增長趨勢,即使不加上萊蕪,濟南也有可能超過煙臺,但如果加上萊蕪的GDP,濟南差不多能在萬億規模。
大約一個月前,濟南市政府發布會上,相關部門提出,力爭2019年7月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戶,為邁入“GDP萬億俱樂部”蓄勢積能。
山東省一位區域經濟學者也告訴城叔,2018年濟南GDP應該能突破8000億臺階,如今隨著萊蕪的并入,其“萬億俱樂部”的夢想并不是奢望。
此前濟南曾提出,到2035年,城市發展充滿活力,綜合實力躍至全國上游,力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如今隨著萊蕪并入,濟南距離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或許會更近一步。
南跨的那條腿
正如諸多山東學者所言,萊蕪作為山東最小的地級市,產業結構簡單、受周期影響大,與濟南融合,實現資源等方面統一調配,才會有更為長遠發展。
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萊蕪市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個區。萊蕪因鋼立市,鋼鐵一直是萊蕪的主導產業,最高占到全市經濟總量的60%以上。
2013年8月底,山東省政府公布了《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
按照《規劃》,濟南及周邊6地市將聯合組成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濟南與萊蕪兩個城市將成立濟萊協作區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兩市高度融合發展機制,實行組織領導統一、戰略規劃統一、重大布局統一,將萊蕪建設成為省會副中心城市。
參與《規劃》制定的專家組成員、山東社科院原副院長鄭貴斌透露,濟南與萊蕪兩市建設協作區僅僅是第一步。“山東已有將萊蕪整體劃入為濟南一個區的計劃,但這須要山東上報國務院審批。”
新華社1月9日文章顯示,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在萊蕪并入濟南后,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

圖片來源:山東省政府官網
從地圖可以看出,實際上,濟南到萊蕪不遠,低矮丘陵和不高的部分山區長期阻隔了兩個城市。眼下,濟青南線高速公路早已開通,如果再通高鐵,二者的距離將更直接拉近。
2018年11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網站發布《新建濟南至萊蕪高速鐵路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濟萊高鐵詳細規劃浮出水面:2018年12月開工,工期48個月,2022年12月建成通車。屆時,濟萊最快22.5分鐘通達。
濟南將新建港溝站,位于萬達文旅城以東,預留濟泰線路引入條件。項目總投資170.7億,上跨濟青高鐵、石濟高鐵、繞城高速,橋梁占比為41.87%,隧道占比為35.47%。
濟萊高鐵建成通車后,萊蕪將納入到省會“2小時生活圈”。在地理位置上,萊蕪位于濟南的東南。如果加上萊蕪的2246.21平方公里面積,濟南的版圖形狀像一個“人”字,萊蕪就在濟南伸腿的方向。
據新華社1月9日引述山東省有關部門介紹,調整后,濟南市轄10區2縣,面積10244平方公里,區域范圍內人口870萬。濟南、萊蕪地域相連,人緣相親,風俗相近,經濟聯系緊密,人員往來頻繁。尤其是近年來,山東省大力推進濟萊協作區建設,已初步形成融合發展、一體發展的良好格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專家王開泳認為,此次行政區劃調整,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濟南市城市空間布局,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有利于更好發揮省會城市的帶動、示范、輻射作用,構建與京津冀地區多元互補、協調聯動、合作共贏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
但與此同時,也有觀點提到,目前濟南原有部分區縣的發展還有待提升,作為傳統工業城市的萊蕪,在其中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濟南如何兼顧支持原有區縣和“新領地”萊蕪的共同發展,做好平衡,將成為山東省市兩級需要思考的問題。
官宣:八大利好
1月9日,在山東省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省政府秘書長申長友闡述了濟南、萊蕪行政區劃調整的八大利好。
申長友說,本次行政區劃調整,有利于更好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接、服務、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構建與京津冀地區多元互補、協調聯動、合作共贏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
有利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聚焦要素資源,破解發展瓶頸制約,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為實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打開廣闊空間。
有利于高水平打造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打破行政區劃壁壘,進一步構建起統一的土地、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市場,形成更加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和產業布局,完善濟南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增強發展后勁。
有利于濟南萊蕪長遠可持續發展,促進解決傳統產業占比大、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大、轉型發展困難多等問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有利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發揮行政區劃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用,釋放區域戰略紅利,加快推動山東中西部協調均衡發展,進一步增強區域經濟創新力、競爭力。
有利于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落實精簡、統一、效能要求,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探索建立高效運行的行政和社會管理體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歷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在更高水平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城鄉一體發展,構建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