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30 16:47:20
在低迷了近兩個月后,中國的電影市場終于等到了好消息!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下午17點5分,含年末兩天預售,國內年度票房已突破600億,創造新的歷史紀錄。
2018年整一年來,電影行業歷經風云沉浮。悲喜交加之下,中國電影即將邁入新的征程。2018年是電影用質量說話的分水嶺,往年或許有憑借主演陣容、大IP、大特效等投機取巧獲得票房成功的先例,但在今年幾乎統統失效。“現在的觀眾擁有了鑒賞好片的能力”,某分析師告訴記者。
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實習編輯|杜毅
在低迷了近兩個月后,中國的電影市場終于等到了好消息!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9日下午17點5分,含年末兩天預售,國內年度票房已突破600億,創造新的歷史紀錄。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截圖
2018年整一年來,電影行業歷經風云沉浮。既出現了《紅海行動》這樣的主旋律大片,樹立國產類型片新的里程碑;也有現實題材力作《我不是藥神》,擁有高口碑的同時引發全民共鳴,李克強總理甚至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不過,也有影片大栽跟頭。如號稱聚集了原班人馬回歸的《愛情公寓》,上映首日票房便突破了3億元大關,可“掛羊肉賣狗肉”的操作在不到半日就獲得了觀眾的反彈抵制,隨后口碑和票房都遭遇斷崖式下跌。另外一部對外宣稱投資超7.5億元的《阿修羅》,上映3天票房只有4600多萬,最后片方選擇了沒有結尾的結尾:主動撤檔。何時再映?“遙遙無期,不會再上了”,一位業內的資深發行人曾告訴記者。
悲喜交加之下,中國電影即將邁入新的征程。2018年是電影用質量說話的分水嶺,往年或許有憑借主演陣容、大IP、大特效等投機取巧獲得票房成功的先例,但在今年幾乎統統失效。“現在的觀眾擁有了鑒賞好片的能力”,某分析師告訴記者。
檔期不再是保護傘,影片自救唯有自身質量過硬
600億,刷新了中國影史年度總票房的新紀錄。如久旱逢甘霖一般,這個數字燃燒了2018年最后一天的工作日。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17年度票房為559.11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13.45%。如果按2018年票房最終為600億元計算,則今年較去年的同比增長幅度為7.31%。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貓眼研究院2018年度電影市場觀察》(以下簡稱《觀察》),雖然今年的總票房突破了600億大關,但增長速度15年來首次低于10%,降溫信號明顯。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截圖
不過另一方面,中國的票房增速遠高于北美,與北美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在電影分析師武劍看來,在年關的最后,《海王》《毒液》《無名之輩》三部電影給了市場驚喜。“如果沒有這三部,今年的票房可能還不如去年”。
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明顯
回顧全年電影的表現,高居票房榜榜首的《紅海行動》票房達到36億元,緊隨其后的《唐人街探案2》則達到34億元,既賣座又好看的《我不是藥神》以31億元的票房位列第三。排名前三位的電影均突破30億元票房,這樣的集中度在近幾年都頗為少見。
但暑期檔之后,電影市場就鮮有叫好叫座的影片再出現了。國慶檔備受期待的《李茶的姑媽》《影》最終票房落點均在6億出頭,反而港片氣息濃厚的《無雙》以黑馬姿態跑贏。這一原本被賦予眾望的國慶節檔期在今年僅報收19億元票房,同比減少21%。
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與9月份多家媒體報道的電影票補將取消的政策有關。離開了大規模的票補后,電影無法在大檔期“大施拳腳”,從而就如我們所見,國慶檔延續到圣誕節檔,包括即將目前的元旦檔,熱度都不如往年。
但歸根結底“是片子的質量”,武劍表示,“沒好片就是這樣”。他認為:“檔期已經不能給影片太好的保護傘,影片唯有自身足夠優秀才能獲得相應回報。想要投機取巧,再無機會。”
整一年度的票房,可以觀測出頭部效應繼續增強,兩極化加速的現象越來越明顯。《觀察》顯示,top6電影貢獻三成票房,1000萬以下的影片高達30多部,累計僅貢獻0.8%的票房。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出品的《2018強影之路》白皮書截圖
票房top20電影中,國產影片占了11部,好萊塢大片占了9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仍是票房吸金石,在好萊塢六大電影中票房占比提升顯著超過40%。
驚喜的是,今年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進入了中國市場,其中印度電影表現搶眼。《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老爸102歲》《蘇丹》《嗝嗝老師》等寶萊塢片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暴徒》則正在檔期內上映。不過,今年再沒有一部印度電影能復制去年《摔跤吧爸爸》的沖勁,票房表現均一般。最好的為《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國內票房落點在2.85億。
新銳導演崛起,貢獻Top20電影41%的票房
貓眼專業版顯示,2018年票房Top20電影中,新生代導演貢獻41%的票房,新生代導演成為市場中堅力量。
位居年度票房第二名的《唐人街探案2》和第三名的《我不是藥神》,包括第四名的《西虹市首富》,導演陳思誠、文牧野、閆非,皆是新銳導演。其中陳思誠由演員轉型,憑借兩部《唐人街探案》已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唐探宇宙”,下一部發生在日本的“唐探”也在籌備中。文牧野憑借優秀的短片作品,成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簽約導演,《我不是藥神》是他首部執導的長片電影,而他也因為這部影片,奪得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的獎杯。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出品的《2018強影之路》白皮書截圖
“演而優則導”放在今年仍是條容易成功的“定律”。除了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外,劉若英導演的《后來的我們》13.61億元票房,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13.55億元票房,均進入了年度前二十名。
不過也有失意的,包貝爾導演的《胖子行動隊》僅獲得了2.6億元的票房,豆瓣4.1的評分也無法拿它與“好片”掛鉤,
單銀幕票房產出下降 院線“洗牌期”或將到來
離開電影本身外,影院的競爭在加劇。《觀察》統計,截至目前國內銀幕數突破6萬塊,但單銀幕票房產出在下降,影院經濟效益面臨瓶頸,影投市場集中度下降。另外,今年新增影院和關閉影院數據較往年都有增長,影院迭代速度加快,市場淘汰加速。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攝圖網)
“不光我們店今年完不成全年票房指標,全國大部分影院恐怕都完不成。”今年10月,某影城經理在接受《北京日報》采訪時表示。“上半年還紅紅火火的市場,下半年就風云突變了。”
“簡單算一筆賬,10月的全國單日總票房經常在3000~4000萬一天。中國有5.5萬塊銀幕,每塊銀幕每天平均只能產生500~700元,去掉稅費、分賬,落在影院手里的每張銀幕每天約300多元利潤,能夠每天的水電費硬開銷?”資深電影發行人高軍告訴記者。
在高軍看來,“冰河期”的判斷不在于票房總體的上升,而在于票房總體上升的幅度不足以支撐那么多塊銀幕。“現在銀幕數很多,票房再不大幅提升,單銀幕產出就攤薄了,而且薄的厲害。所以2019年應該會出現影院大面積關停并轉。”
票補來勢洶洶、撤離也迅速,在高軍看來,這是資本快進快出的一種表現。“立冬的時候,資本給了你一件棉大衣,在三九天最冷的時候,把棉大衣扒走了。這對市場打擊很大。”
近日,國家電影局印發的《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主要措施提到了包括加快電影院建設發展,深化電影院線改革,加快特色院線發展,規范發展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等。業界認為,這些舉措或將對院線行業產生深刻影響。
《意見》中規定,將實施電影院線年檢制度,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對于長期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實行市場退出;鼓勵電影院線公司并購重組,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進行院線整合,推動電影院線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這一舉動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院線的“洗牌期”或將到來。
小程序、短視頻等成為線上電影宣發新主流
2018年電影行業還有一個突出現象:影片映前熱度有所下降,電影營銷難度加大。據統計調查,微信小程序、短視頻、社交平臺成為電影宣發新主流平臺,在電影映前熱度提升和映后口碑擴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某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通過小程序社交營銷,預售更加提前,首日預售票房占比提升至36%;抖音成了電影新的營銷陣地,電影營銷也從傳統營銷向新時代下的互聯網升級。互聯網宣發正在一步步提升電影宣發的效率。
互聯網對電影觀眾消費行為重塑加速,電影票務平臺與社區、社交媒體、視頻網站成為觀眾獲取電影信息主要渠道,電影售票線上化率進一步提升,網絡購票在全國范圍內普及。
看電影成全民娛樂消費行為
“我被大年初一早上的五線小縣城電影院嚇到了。”這是《每日經濟新聞》在2018年大年初一時刊發的稿子,人山人海、排隊買票的情景歷歷在目,“看電影已經成為過年新民俗”。

2018年春節期間,四川涼山州寧南縣一影院(每經記者 丁舟洋 攝)?
時隔快一年,中國觀影人次增長率、觀眾數量增長率仍在提升,人均觀影頻次仍有提升空間。觀眾選擇觀影的影院數增多,觀眾消費主導權提升。
互聯網仍在釋放紅利,貓眼等互聯網平臺經過幾年時間,將線上化率拉至84.5%,且持續挖掘低線城市紅利,2018年各線城市線上化率均增至81%以上;觀影人次增速放緩,但觀影年齡層更加廣泛,更多30歲以上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觀影人次增長貢獻約3.4個百分點,看電影從年輕人時尚消費行為,變成全民娛樂消費行為。
互聯網加速試水電影產業
騰訊、貓眼、淘票票等互聯網平臺,深度介入上游電影出品環節,每個檔期都有重度投資出品或主導發行的影片上映;尤其是電影導演、新制作公司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積極性明顯,推助電影新勢力崛起。
此外,互聯網影業公司在2019年春節檔勢頭較猛。愛奇藝影業和一向是“成龍專業戶”的耀萊影視(文投控股子公司)共同出品《神探蒲松齡》。阿里影業主投《小豬佩奇過大年》,分羹《熊出沒》系列,主導兩年的春節檔低幼市場。
《神探蒲松齡》也是愛奇藝首次試水的大成本院線電影。“我們之前做了幾部小成本的,幾乎都是文藝片類型的,還拿過金馬獎。做院線電影一年的時間,這次準備嘗試《神探蒲松齡》這部大體量的。”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對記者表示,結果如何還要看運氣了,因為院線電影的偶然性比較強,檔期甚至氣候可能都有關。“華東華南一刮臺風”,票房都可能少幾個億。

圖片來源:東方IC
后記
電影人有社會責任記錄時代記憶
《每日經濟新聞》專訪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
作為民營企業代表,新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的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上周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對于如何看到即將過去的2018年,他這樣表示:“2018年確實是大家都很辛苦的一年,行業也遇到了些困難,但我覺得這都是暫時的,這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這個行業有掙快錢、有投機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創作的艱辛。好電影的孕育并不是說像在流水線生產商品一樣,是需要心血來打磨的。所以我寄希望于我們的電影同仁,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要拿作品說話,拿好電影來說話,不要過多炫耀個人的得失。其實一部部作品拿出來,你就成功了。今年的《我不是藥神》很好,我們電影人要有這樣的社會責任來記錄當代中國,作為我們的時代記憶。所以不要再弄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我們要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用影像來銘刻這個時代,只有電影能傳遞這樣的情懷。”
?
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所以,2018也是新生的一年。在未來,好的電影一定會更加大放異彩,獲得更多掌聲和鮮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