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12-28 15:07:48
從“金融周期”開始。這是一個與房價、金融有關但又不限于此的輪回,十年之間,從起點到頂點,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08年,論干支為戊子,屬鼠。在中國歷史上,似乎很多逢八的年份都不尋常。這一年,中國人經歷了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北京奧運會;這一年,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中國沒能獨善其身。
從表面上看,中國的這一年是由一系列悲劇和喜劇構成,但更深層次的變化已然在金融周期、人口趨勢、技術創新等領域肇始,并在日后的歲月中相互交織,匯聚成強大的“洋流”。如果說我們的國家是一艘駛往未來的大船,那這“洋流”便是船行的方向,從2008年滾滾而來,并繼續流向更遠的遠方。
我們的敘述,從“金融周期”開始。這是一個與房價、金融有關但又不限于此的輪回,十年之間,從起點到頂點,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
即便已經過去了十年,王石依然認為,2008年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這一年,王石深陷汶川地震“捐款門”風波,支撐王石乃至萬科多年“春風得意”的房地產也遭遇寒流——深圳樓市經過2007年的大幅沖高后回落,一些房主因此“棄房斷供”,引發媒體熱炒“深圳千億房貸斷供”。深圳等少數地方樓市的下跌很快輻射到其他城市,引發市場的恐慌和觀望。
在此背景下,王石公開表示樓市面臨拐點。8月,萬科在上海、杭州的樓盤開始打折促銷。麻煩隨之而來——“拐點論”被當時很多地產開發商大罵“胡說八道”,上海、南京的打折樓盤也引來前期業主的退房糾紛,部分氣憤的退房團成員甚至對萬科杭州公司進行打砸。據媒體報道,5月某城市召集開發商開會,但沒有請萬科,這次會議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不許降價、遠離萬科”。
顯然,王石“得罪”了人。畢竟,自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啟動住房制度改革以來,一直上漲的樓市捆綁了很多人的利益,看跌降價自然不討好。
不過,2008年的房地產銷售確實遭遇了“量價齊跌”,這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新建住房銷售面積下降。這一年,也成為整個房地產業的“至暗時刻”:如今的首富許家印為了補上恒大的資金缺口,曾遠赴香港四處籌資,最終得到彼時的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援手”;激進拿地的“綠城”不得不靠賣地求生。
關于這次房價下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政策收緊。由于經濟過熱,2007年下半年央行連續多次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也對地產進行了政策調控。二是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
與樓市“患難與共”的還有A股。這一年,當人們滿懷信心期待A股“萬點不是夢”的時候,上證綜指卻掉頭向下,一度探低至1664點。從此,在2007年10月創下的6124點高位,成為A股股民永遠的追憶——今宵離別后,何日君再來?幾年之后,當時執掌華夏基金的范勇宏回憶道:盡管有“熊市不言底”的股市諺語,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時,還是令人目瞪口呆。
2008年發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則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9月15日,有著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債務高達6130億美元;同一天,華爾街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收購價格僅為美林股價峰值的三成;保險業巨頭AIG的信用評級被標普下調三個等級。
金融巨頭的轟然倒下,讓市場措手不及,恐慌的投資者紛紛逃離,持續了一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由此演變成了國際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
9月15日晚,中國央行緊急宣布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下調除五大行和郵儲銀行以外的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隨著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愈加明顯,在“保增長”、“保民生”考量下,一系列刺激政策在11月之后被陸續推出來。
中國的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由此結束了2007年以來的收緊狀態,雙雙轉向。此后的十年間,在大洋彼岸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里上演的多少財富故事、人生起伏,都將與此有關。
金融周期的起點
因為,中國由此開啟了第一輪金融周期。
金融周期,說的是一個地產與金融相互抱團、從相愛到相殺的輪回。由于房地產是信貸的重要抵押品,所以在金融周期的上行周期,一方面,房價上漲帶來房貸增加,促使信貸擴張;另一方面,信貸上升帶來多余資金尋求出路,而房地產等資產由于增值保值的預期成為首選,資金大幅流進房地產市場,帶來房地產價格上升,二者相互促進。
同理,在金融周期的下行周期,房價與信貸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房價下跌,信貸收緊。實際上,當中國開啟第一個金融周期之時,美國正在度過一輪金融周期的頂點,以金融危機的形式。
之所以是第一輪金融周期,知名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金融改革比實體部門慢,直到90年代銀行貸款仍然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90年代末政策主導壞賬處理并開啟銀行改制,大型銀行逐步上市,建立了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制度,銀行貸款的商業性特征才逐步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因為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較多,政策對銀行貸款的限制力度較大,所以信貸增速并不快。全球金融危機后,外匯占款顯著下降,同時應對外部沖擊的政策刺激了信貸高速增長。另外,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市場發展起來,信貸和房地產的聯系日益緊密。
很快,人們就感受到了金融周期的威力。
扛過了“至暗時刻”的王石,在2009年漲薪了,由2008年的248.1萬元上升至590.3萬元。萬科的銷售金額也達到634.2億元,比2008年增長32.5%。這背后,是當年房價的大幅上漲——全國平均房價增長率為23.3%,上海達到56.7%。
又過了一年,萬科的銷售金額達到1026億元,成為首家銷售金融突破千億的房企。在此后的數年里,地產千億軍團不斷擴圍。到了2018年,僅前11個月,就有25家房企的銷售規模突破千億元。與之相伴的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年度完成投資額,從2008年的3.12萬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0.98萬億元。
在此期間,雖然政府多次出手對樓市進行調控,但房價總體呈上升趨勢,唱空樓市者屢屢被“打臉”,房鑰匙成為無數丈母娘的“必殺技”。究其原因,則是人口紅利與勞動力城鄉轉移相疊加,金融周期上半場擴張的信用又進一步助推了這一趨勢。
據知名經濟學家殷劍峰等人在2016年的估算,銀行信貸、非銀機構資金、債券市場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金融資源向基建、房地產傾斜的通道。其中,在非銀金融機構給實體部門提供的25萬億元資金中,至少有30%,即8萬億元左右與地產政府基建和房地產項目有關。銀行流向上述領域的資金近80萬億元,占銀行資產規模的40%。
在“服務”地產的過程中,金融業迎來了繁榮。信托公司是最典型的案例。在2008年之前,信托是一個經過多次整頓、“百廢待興”的小眾行業,被戲稱為“一人干信托,全家都是托”。隨著房企投融資需求擴大、大量銀行資金借助信托涌向地產,信托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從2008年底的1.22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017年底的近26萬億元。轉眼之間,信托成為金融業的“新貴”——在2012年前后信托業擴張最迅猛的時期,很多剛入行新人的年終獎就能達到50萬-100萬,年收入過千萬者也并非“傳說”。
變化,出現在2018年下半年——在上市房企們發布了被認為是“過去十年最好看的中報”之后。
9月底,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向公司內部喊話“活下去”,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媒體曝出:萬科在廈門的一處地產項目5折銷售;10月碧桂園在江西的一處地產項目降價近三成,引發一些業主沖擊售樓處,并與保安發生肢體沖突。仿佛,2008年的情形又重現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一步顯示,11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同時,二手房價格環比下跌城市增多,共有17個城市出現下跌,較上月的14個有所增加。新建住宅方面,11月共出現5個城市下調,較上月增加1個。
樓市降溫的原因是,2016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密集出臺限購、限貸、限價等樓市緊縮政策,2018年基本延續了此前調控政策。
融資條件緊縮也加速了樓市降溫。這與政策當局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有關——2017年以來,監管機構針對銀行表外理財亂象、同業空轉套利等不規范行為密集發文、加強監管;2018年,“資管新規”及一系列配套規定相繼出臺,規范資管行業亂象。
事實上,融資條件緊縮正是金融周期轉折的一個常見觸發因素。根據任澤平、姜超等知名經濟學家的測算,中國已經處于這輪始自2008年的金融周期的頂峰,并逐步進入下半場。
歷次危機經驗顯示,金融周期的頂峰往往也是離金融危機最近的時候。上述經濟學家認為,隨著金穩委的成立、資管新規的推出,我國影子銀行告別了野蠻擴張,而隨著“房住不炒”的落實和棚改貨幣化安置的逐漸退出,房地產市場也出現降溫,這都有助于離危機更遠一步。
但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信用緊縮環境下,2018年的A股“跌跌不休”,債券違約頻頻出現,處于融資鏈條底端的民企“受傷”最重,“高富帥”的金融行業也出現了降薪裁員潮。而貿易單邊主義抬頭、美聯儲加息等外部因素,又放大了這種“痛苦感”。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人們對政策變得更加敏感。
2018年12月18日晚,位于魯西南的四線城市菏澤,突然間成為無數人關注的焦點。
原因很簡單——當天下午,當地政府發布了一份通知,宣布在新購住房轉讓限制等方面大幅松綁,成為本輪樓市調控中第一個取消“限售令”的城市。不少人覺得,這可能是全國樓市放松調控的一個信號,歷史可能會重演。
此后的幾天時間里,又有多地被曝放松了相關樓市調控政策。這似乎更加印證了樓市要放松的信號。不可否認,這樣的猜測并非沒有道理:過往的經驗顯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是有動力來刺激樓市的。
但是,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樣的猜測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中國正在努力從金融周期的頂峰“逃頂”。如果此時為了避免經濟失速而重走大水漫灌和舉債刺激的老路,那么可能再度回到高風險的時刻。
值得注意的是,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同時要求,明年“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平安證券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樓市降溫的背景下,預計2019年政策面有望從過緊回歸平衡。但考慮“房住不炒”的總基調,結合前幾輪周期底部強刺激帶來的房價暴漲、居民杠桿大幅攀升等副作用,預計2019年政策放松路徑以地方政策微調、貨幣政策松動為主,整體托而不舉,難有地產“再泡沫”。
這樣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誠如我們在開頭所言,如果說中國是一艘大船,金融周期的波動就猶如浪潮涌動,奔流向前。當這艘大船從2008年的“浪潮”底部駛至頂部,“穩”在當下已顯得至關重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