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7:54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楊翼
2018年,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多個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和創新。這些進步無一不跟我們的科技投入持續增加息息相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我國科技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科技部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房漢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表示,中國科技創新,與我們自己的過去比成效顯著,但也要正視差距,即與國際上發達國家比差距還很大,與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比,還任重道遠。
著眼未來產業技術開發
NBD:我國在一些領域比如芯片方面還存在一些核心技術短板,您認為我們在這些領域應當如何發力?
房漢廷:我們在一些領域確實存在核心技術短板,但是否如大家所說一定要在所有方面都要掌握核心技術?我認為,第一,在已形成穩定的“頭部(技術創造)、軀干(技術應用)和手腳(規模制造)”分工的產業領域,很難打破既有格局,分工合作比暫時不那么實際的競爭更重要;第二,在一個產業的未來迭代點上及早布局,等待下一次分工機會,才可能實現擁有核心技術的愿望;第三,作為一個國家來說,更要著眼于未來產業技術的開發和準備,如中國在物聯網、5G、人工智能的一系列提前布局,已開始收到成效。
NBD:您認為我國的科技創新處于一個什么水平?
房漢廷:真實的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可以用科學、技術、創新三個維度評價才公正。
NBD:我國在學術論文和申請專利方面的成果均處于世界前列,但事實上,科技創新卻沒能成為引領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動力。您認為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當如何解決?
房漢廷:要評價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要準確理解什么是創新,創新驅動的引擎是什么。創新就是新的生產要素被納入財富創造過程的一系列活動,其中知識創造與技術發明只是創新要素的一個重要方面。概括地講,創新驅動的引擎至少包括社會資本(制度因素)、技術資本(種子提供者)、企業家資本(要素整合者)和金融資本(能量供給者)四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呈現為乘數關系。所以,除了技術資本具備了資源儲備之外,社會資本的匱乏,企業家資本的地位搖擺,金融資本的錯配,才是創新驅動不能發揮效能的癥結所在。
因此,創新驅動是個系統工程,光有技術一個輪子是轉不起來的。要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政府、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合力為之,即社會資本、企業家資本、技術資本、金融資本共同作為,學術論文和技術專利只是完成了技術資本化的第一階段,即知識產權的資源化,距離資本化還有相當距離。
NBD:您認為以政府來主導科技創新和以企業來主導科技創新,哪個更有優勢?為什么?
房漢廷:根據我對30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觀察,撇開純粹的基礎研究,我更傾向于用“非線性創新”與“權變式創新”來解釋政府主導與企業主導的關系。
從中國的創新實效看,非線性創新一直是主導。從產業或行業視角來看,中國的創新拓展和創新突破很多都是非線性的結果。首先,隱性技術的轉移是創新拓展快速展開的主要方式。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前,制造業主力是國有企業,技術水平也長期停滯不前,當市場力量被初步釋放后,大量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從國有企業流動出來,他們帶出來的隱性知識成為新辦企業的技術源頭。隨著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成功發展,又有一批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流動出來,他們帶出來的隱性知識再次成為又一批新企業的技術源頭。當民營科技企業逐步成長起來后,他們也成為了新的或者更大的隱性知識供給源頭。這些都快速地推進了產業規模和企業競爭水平。
“換道超車”更有戰略價值
NBD:有專家認為,“彎道超車”是一個偽命題。您怎么看?
房漢廷:評價這個問題,就要回溯近1000年的世界歷史,特別是近400年的工業革命史。近1000年來,大約影響人類社會重大進步的技術有4000~6000項,客觀說,中國在其中的貢獻是比較少的。同時,現代科學體系、技術體系、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均發端于西方發達國家者。因此,中國被壓在競跑后面是一個自然的、長期的累積結果。即使時至今日,中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仍然很多,科學的原創能力比較弱。但這只是靜態地看,歷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線性發展關系,美國僅250年的建國史,目前已經超越了歐洲,中國真正的工業革命幾經打斷,這一次是從1978年開始的,40年時間成為世界制造體系的大國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我認為,“直道超車”是常態,“彎道超車”是一種非常態,但當別人的車出故障了或過度保守降速了,道路又夠寬,為何不搏一把呢?當然,更為具有戰略價值的是“換道超車”,發現或修筑新的道路達到直接進入藍海的理想狀態,而不是陷入紅海去拼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