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53:06
12月25日,*ST地礦發布公告,擬轉讓力之源40%股權,轉讓完成后該公司不再并表。事實上,力之源自2016年以來就接連虧損,賣掉力之源也是*ST地礦不得已之舉。
每經記者|蘇杰德 每經實習編輯|梁梟
繼剝離鐵礦資產后,上市公司又有了新動作。12月25日,*ST地礦(000409,SZ)公告稱,擬以不低于500萬的價格轉讓醫藥板塊業務公司——濱州市力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之源)40%股權,轉讓完成后該公司不再并表。
2015年,這家公司70%股權被*ST地礦以7000萬元購得。不過,力之源并入上市公司之后表現并不理想,除了2015年當年盈利之外,2016年至今連續虧損。不得已,*ST地礦擬將力之源的部分股權轉讓,不再將其納入表內。
實際上,力之源從并入上市公司到剝離的整個過程是*ST地礦這幾年發展的一個縮影——先收購某公司,標的短暫盈利后開始虧損,公司設法剝離。對這家“地礦第一股”來說,今年可以稍微松口氣,殼是大概率可以保住了。公司轉讓虧損鐵礦,其控股股東山東地礦集團慷慨出手接盤。但是,*ST地礦不能總是在變化主業、業績變臉的循環中游走,公司需要找到真正的盈利增長點。
12月25日,*ST地礦擬以不低于500萬元的價格公開轉讓控股孫公司力之源40%股權。不過,力之源對應評估價值僅為-65.24萬元,且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總資產2.15億元,總負債2.28億元,凈資產為-1338.02萬元。*ST地礦稱,根據國有產權交易的相關規定,本次交易價格不能低于經國資有關部門備案的資產評估值。根據力之源注冊資本結合本次評估結果,擬確定本次掛牌轉讓價格不低于500萬元。
*ST地礦目前主營業務有貴金屬采選、醫藥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三大板塊。其中,醫藥制造板塊經營主體包括力之源等4家下屬公司。力之源業務屬于玉米初加工產業,主要產品為麥芽糖、葡萄糖、果糖和淀粉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轉讓力之源股權的同時*ST地礦披露,力之源從2017年8月份停產至今。而據現有資料,此前*ST地礦并未披露力之源停產的狀況。
與力之源目前資不抵債、停產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曾為*ST地礦所看好。2015年,公司通過并購、托管和新設等方式,合并了包括力之源在內的多家非礦型公司。公司稱,當時控股力之源的目的是為進一步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不過,力之源2015年的評估報告顯示,力之源邊籌建邊試生產,由于生產工藝尚未成熟,且缺乏長期供貨合同及穩定的供貨單位,經營處于初始階段。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7月,力之源凈利潤分別為-165.57萬元、-534.04萬元和-350萬元。*ST地礦入主之后,為力之源帶來了資金,公司開始擴大生產規模,當年盈利能力表現突出。2015年,力之源營業收入2.38億元,凈利潤3168.98萬元。也就是說,在2015年下半年五個月的時間里,力之源扭虧為盈,平均每個月營收接近四千萬元。
就力之源的這種盈利能力看來,*ST地礦是撿到寶了。不過,力之源后來盈利的能力“畫風突變”,開始各種虧損。
*ST地礦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力之源營收1.68億元,凈利潤虧損1257.67萬元。2017年,公司營收大幅減少到4392.75萬元,凈利潤大幅虧損1.17億元。這次轉讓的評估報告顯示,去年力之源凈利潤虧損9745.63萬元,兩者數據有較大差異。就這一差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公司董秘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查閱后回復。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應。
對于其虧損原因,*ST地礦稱,力之源屬于玉米初加工產業,受國家環保政策和產品市場飽和等各方面影響,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同時市場占有率低,近兩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除了虧損和停產,力之源還官司纏身,其目前涉及訴訟及仲裁事項17項,涉及判決金額九百多萬元。這些訴訟事項時間跨度從2016年5月到今年6月,涉及買賣合同糾紛、工程款等,判決金額從兩萬多元到三百多萬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9月30日,力之源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為3227.66萬元,而在評估報告中,僅山東天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欠力之源3495.86萬元,而這家公司的控股股東為崔全海——力之源原控股股東。
力之源被上市公司并購的時間節點非常關鍵,那一年是*ST地礦借殼上市第三年,也是業績承諾算總賬的一年。
2013年*ST地礦借殼上市,并注入高溢價鐵礦資產。當時資產重組注入了三家公司——山東魯地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魯地投資)、徐樓礦業及婁煩礦業,這兩個鐵礦是主要的注入資產。交易對方對注入的資產做出了2013~2015年三年合計扣非凈利潤將近5億元的業績承諾。
不過,注入資產第一年業績承諾踩線完成,2014年度合并凈利潤為負,實際業績與承諾相差過億元。在鐵礦石不景氣的情況下,注入資產要完成比2014年更高的業績承諾,困難重重,而完成業績補償更是難于登天。以2014年的業績補償為例,2015年5月,*ST地礦召開股東大會商討2014年業績補償問題時,一部分股東(承諾方)拒絕補償,甚至玩起了“失聯”。
如果僅靠注入的鐵礦資產,*ST地礦的業績承諾方第三年大概率完成不了其許下的業績承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ST地礦的控股子公司魯地投資2015年通過并購、托管和新設等方式,合并了多家非礦業公司。這些公司在注入當年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不過,與力之源業績變臉一樣,這些公司在第二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乏力甚至下滑。
從2015年到2018年前三個月,*ST地礦營收分別為22.19億元、22.17億元、14.3億元和9.68億元,但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466.13萬元、-2.1億元、-2.67億元和-3.89億元。這些注入的不同行業公司似乎并未讓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來越好。
公司這種虧損狀態也讓其走到了退市的邊緣。去年,*ST地礦披星戴帽,如果今年再虧損,*ST地礦將面臨股票暫停上市風險。而為了扭虧,上市公司可謂用盡手段。其中,2018年6月23日,*ST地礦擬以約11億元的價格轉讓旗下徐樓礦業、婁煩礦業和盛鑫礦業三處鐵礦資產控股權。此次交易中充當“接盤俠”的是其控股股東山東地礦集團。
回顧公司這幾年的發展,對于*ST地礦來說,從單一鐵礦主業到涉及輪胎制造、房地產業、醫藥制造業和加工貿易業,公司業務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公司盈利能力卻每況愈下。徐樓礦業、婁煩礦業被剝離上市公司后,力之源也將剝離不再并表。這些標的從并入上市公司到被剝離,整個過程是*ST地礦這幾年發展中的一個縮影:先收購某公司,標的短暫盈利后開始虧損,公司設法剝離止損。
2018年即將結束,*ST地礦的管理層今年可以稍微松口氣,殼是大概率可以保住了。不過,在剝離虧損資產的同時,對于公司管理層來說,是時候思考公司未來怎樣專注主業了。12月12日,在2018央視財經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上,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稱,上市公司發展要專注主業,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最大的教訓,包括國企在內,跨業太大了難以控制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