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A股動態

每經網首頁 > A股動態 > 正文

兩位大咖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9年是經濟能否轉向中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3 20:32:06

在12月22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證券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債券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先生,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先生對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了自己的解讀。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500295648_banner.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即將過去的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2019年已近在咫尺。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2018年的成果,也為2019年定了基調。在12月22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證券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債券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先生,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先生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了自己的解讀。

劉世錦:未來GDP增速將維持在5%~6%之間

劉世錦先生分析了目前整個經濟形勢,他指出,對2010年以來到目前為止的整個經濟形勢的分析,簡單的說就是“增長階段的轉換”,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而在轉換過程中,有三組結構性的變化值得注意。

第一組,是需求結構的變化,即三大需求以及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出現了歷史需求峰值。首先,房地產,它的需求最大量大概在2012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基建的歷史需求峰值在最近一兩年也出現了。還有出口,中國和日本、韓國這些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的最高點也已經過去了。因此和這些需求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比如煤炭、鋼鐵、鐵礦石、建材等這些東西,需求最高點也已經相繼出現了。歷史需求峰值出現以后,整個需求的增速就是朝下走的。

第二組,供給結構的調整,就是去產能使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在新的均衡點上相適應。過去幾年去產能解決的,其實就是當需求結構減速以后,供給結構要相應的減速,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實現一個新的供求結構的平衡。應該說過去幾年去產能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其中有政府推動的因素,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還是市場在起作用。標志性就是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在經歷了54個月的負增長后,2016年9月份以后由負轉正,而且最近兩年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勢還是相當的兇猛,以致我們考慮是否出現了泡沫。去產能還有一個指標是工業企業利潤,經歷一年多的負增長以后,2016年下半年出現了正的增長,也就是說供給調整的底部觸到了。

第三組,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調整后,金融結構的變化勢在必行,也就是去杠桿。從國際經驗來看,杠桿率變動是一個長周期變量,所謂穩杠桿、去杠桿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一個結構性去杠桿,首先是穩杠桿,然后再適當地去杠桿,使杠桿率達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

可以說,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大概在2016年的三季度以后基本調整到位,或者初步觸底。這所謂的觸底,確切的含義就是穩住了,不再明顯的往下走了,而且這個穩住只是初步的,中速增長平臺的重心還會有所下移。

2019年,基本的判斷是兩大需求房地產和基建增速還會有所回落,尋找新的長期均衡點。二是出口,現在中美貿易關系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到底談得怎么樣?即使達成某種協議,也應該注意到,前一段時間出口有些透支,另外全球經濟總的來講發展速度比去年低,這樣對整個出口也會有些影響。明年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出口。雖然基建房地產應該是有所回落,但幅度應該不大。總體來講,明年的總需求所帶動的增長速度與今年相比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要實現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因此2019年保持一個6.2%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到2020年以后,整個中速增長平臺的均值或平均增長速度大概在5%~6%之間,或者5%左右。這個平臺如果形成以后,可以維持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期。

需要強調的是,速度回落是正常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2019年應該有一個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過程。高質量發展可以有6個指標,即就業、風險防控(特別是杠桿率)、企業盈利水平、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如果這6個指標,特別是就業指標還不錯,與其相對應的增長速度,就是一個務實的、可持續的、從長期看也會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根據模型預測,明年的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但就業從總量上來講應該還是可以的,雖然可能會發生一些結構性問題;杠桿率總體上來說還是能穩住。關于企業盈利,并不會像有些人講的會出現負的工業品出廠價格,工業企業的盈利水平整體應該維持平穩。資源環境的狀況也在改善。居民收入爭取能保持一個適度的增長。財政收入可能地方之間會有較大差異。如果這些指標總體不錯,盡管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是中國經濟的質量在改善、可持續性在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明年很可能是一個拐點,經濟出現的變化或者狀態可能釋放出不少轉折性信息,今后5~10年大體上會按照這樣一種狀態或者結構發展。所以,明年確實很關鍵,是經濟能否轉向中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李揚:兩大宏觀政策將有利于市場發展

而李揚先生也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四個方面非常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這意味著,市場上會有較多地方政府債券的供應。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兩大宏觀政策都有利于市場發展。

第二,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這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的新提法,新精神。不久前,易綱行長講到國企、民企關系的時候說過一個“競爭中性”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符合國際潮流的,而且是國際上公認的一個基本概念,現在這個概念已經被我們全面接受,成為我們市場的基礎性準則。今后會看到更多的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制度和政策,不再區分民企、國企,講求的是公平,是制度,是法律。

第三,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這明確地再次提醒我們,杠桿率高是中國金融風險的源頭,這個源頭不解決,金融發展就不能恢復到一個健康的路徑上來。所以,“去杠桿”是一個長期任務,絕不像少數媒體說的“去杠桿”完成了,該“加杠桿”了。另外,會議指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穩妥處置,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這也是理性的處置框架。

第四是關于投資,中央非常明確,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不要認為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以服務業為主了,投資就不重要了,這次會議重申“投資”仍然很重要,并且列出了一些重點投資的領域,領域有很多,包括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還包括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 即將過去的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2019年已近在咫尺。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2018年的成果,也為2019年定了基調。在12月22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證券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債券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先生,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先生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了自己的解讀。 劉世錦:未來GDP增速將維持在5%~6%之間 劉世錦先生分析了目前整個經濟形勢,他指出,對2010年以來到目前為止的整個經濟形勢的分析,簡單的說就是“增長階段的轉換”,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而在轉換過程中,有三組結構性的變化值得注意。 第一組,是需求結構的變化,即三大需求以及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出現了歷史需求峰值。首先,房地產,它的需求最大量大概在2012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基建的歷史需求峰值在最近一兩年也出現了。還有出口,中國和日本、韓國這些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的最高點也已經過去了。因此和這些需求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比如煤炭、鋼鐵、鐵礦石、建材等這些東西,需求最高點也已經相繼出現了。歷史需求峰值出現以后,整個需求的增速就是朝下走的。 第二組,供給結構的調整,就是去產能使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在新的均衡點上相適應。過去幾年去產能解決的,其實就是當需求結構減速以后,供給結構要相應的減速,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實現一個新的供求結構的平衡。應該說過去幾年去產能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其中有政府推動的因素,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還是市場在起作用。標志性就是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在經歷了54個月的負增長后,2016年9月份以后由負轉正,而且最近兩年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勢還是相當的兇猛,以致我們考慮是否出現了泡沫。去產能還有一個指標是工業企業利潤,經歷一年多的負增長以后,2016年下半年出現了正的增長,也就是說供給調整的底部觸到了。 第三組,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調整后,金融結構的變化勢在必行,也就是去杠桿。從國際經驗來看,杠桿率變動是一個長周期變量,所謂穩杠桿、去杠桿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一個結構性去杠桿,首先是穩杠桿,然后再適當地去杠桿,使杠桿率達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 可以說,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大概在2016年的三季度以后基本調整到位,或者初步觸底。這所謂的觸底,確切的含義就是穩住了,不再明顯的往下走了,而且這個穩住只是初步的,中速增長平臺的重心還會有所下移。 2019年,基本的判斷是兩大需求房地產和基建增速還會有所回落,尋找新的長期均衡點。二是出口,現在中美貿易關系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到底談得怎么樣?即使達成某種協議,也應該注意到,前一段時間出口有些透支,另外全球經濟總的來講發展速度比去年低,這樣對整個出口也會有些影響。明年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出口。雖然基建房地產應該是有所回落,但幅度應該不大。總體來講,明年的總需求所帶動的增長速度與今年相比應該會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要實現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因此2019年保持一個6.2%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到2020年以后,整個中速增長平臺的均值或平均增長速度大概在5%~6%之間,或者5%左右。這個平臺如果形成以后,可以維持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期。 需要強調的是,速度回落是正常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2019年應該有一個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過程。高質量發展可以有6個指標,即就業、風險防控(特別是杠桿率)、企業盈利水平、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如果這6個指標,特別是就業指標還不錯,與其相對應的增長速度,就是一個務實的、可持續的、從長期看也會是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 根據模型預測,明年的增長速度會有所降低,但就業從總量上來講應該還是可以的,雖然可能會發生一些結構性問題;杠桿率總體上來說還是能穩住。關于企業盈利,并不會像有些人講的會出現負的工業品出廠價格,工業企業的盈利水平整體應該維持平穩。資源環境的狀況也在改善。居民收入爭取能保持一個適度的增長。財政收入可能地方之間會有較大差異。如果這些指標總體不錯,盡管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是中國經濟的質量在改善、可持續性在提高,更重要的一點,明年很可能是一個拐點,經濟出現的變化或者狀態可能釋放出不少轉折性信息,今后5~10年大體上會按照這樣一種狀態或者結構發展。所以,明年確實很關鍵,是經濟能否轉向中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李揚:兩大宏觀政策將有利于市場發展 而李揚先生也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四個方面非常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這意味著,市場上會有較多地方政府債券的供應。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兩大宏觀政策都有利于市場發展。 第二,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這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的新提法,新精神。不久前,易綱行長講到國企、民企關系的時候說過一個“競爭中性”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符合國際潮流的,而且是國際上公認的一個基本概念,現在這個概念已經被我們全面接受,成為我們市場的基礎性準則。今后會看到更多的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制度和政策,不再區分民企、國企,講求的是公平,是制度,是法律。 第三,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這明確地再次提醒我們,杠桿率高是中國金融風險的源頭,這個源頭不解決,金融發展就不能恢復到一個健康的路徑上來。所以,“去杠桿”是一個長期任務,絕不像少數媒體說的“去杠桿”完成了,該“加杠桿”了。另外,會議指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穩妥處置,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這也是理性的處置框架。 第四是關于投資,中央非常明確,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不要認為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以服務業為主了,投資就不重要了,這次會議重申“投資”仍然很重要,并且列出了一些重點投資的領域,領域有很多,包括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還包括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