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9 20:23:08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目前國內自動售藥機面對的仍是“有限增量”市場,尚未進入井噴期。
每經實習記者|張瀟尹 每經記者 徐杰 每經實習編輯|徐斐
2002年便引入國內的自動售藥機,經過多年“不溫不火”的發展,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近日,寧波余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頒發了國內首張以行政許可方式確認自動售藥機經營項目的《藥品經營許可證》。隨著該許可證的頒發,寧波市首臺24小時自動售藥機正式投入使用。
此前,蘇州、貴陽、鄭州等城市均出臺相關規定,允許具備相關資質的藥品零售企業設置自動售藥機銷售非處方藥,自動售藥機的普及率有望提高。不過,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目前國內自動售藥機面對的仍是“有限增量”市場,尚未進入井噴期。
近年來,國內自動售藥機的發展或是借了政策的“東風”。2004年出臺的《藥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藥品零售企業須具有能夠配備滿足當地消費者所需藥品的能力,并能保證24小時供應。彼時的自動售藥機,在醫藥流通中尚未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不過,自2012年12月1日起實施的《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范》顯示,提倡零售藥店設置夜間服務窗口,實現24小時藥品供應,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自此,藥店的24小時售藥服務從“強制約束”變為“提倡行為”,而自動售藥機也逐漸成為解決夜間售藥痛點的方案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售藥機同樣站到了“新零售”的風口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布局。京東將自己的“無人系列”拓展至醫藥零售領域,推出無人智能藥柜;支付寶則推出24小時售藥的“未來藥店”。
此外,傳統藥企也將自動售藥機作為其零售業務的轉型“標配”。以康美藥業(600518,SH)為例,其在2018年7月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投資28億元投放5萬個“智慧藥柜”作為智慧藥房的終端延伸服務實體,投資77億元在全國投建15家智慧藥房的城市中央藥房、48家中心藥房及5家衛星藥房。
楊達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自動售藥機是藥品流通服務體系在數字經濟環境下變革的必然產物,“自動售藥機目前處于投資風口期,但現階段仍是‘有限增量’市場,尚未到達井噴期”。
究其原因,楊達卿表示,藥品不同于食品、飲品等高頻消費品,屬于特殊商品,目前自動售藥機僅允許銷售占整體藥品市場約15%的非處方藥。此外,楊達卿認為,目前大部分自動售藥機的在線支付體系尚未與醫保體系打通,影響消費者使用自動售藥機的積極性。而且部分非處方藥的服用仍需專業醫師指導,在醫療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之前,自動售藥機的推廣依舊受限。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事實上,目前的自動售藥機主打“藥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口號,但楊達卿認為其商業價值不止于此,“如果說現階段自動售藥機只著眼于解決‘藥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那其或是在‘偽需求’上淘金。”
楊達卿表示,自動售藥機在醫藥配送領域仍面臨較大競爭,“當前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及美團外賣等生活物流配送平臺方興未艾,自動售藥機雖有落地,但不宜被過度推崇,需要審慎布局”。
楊達卿進一步表示,自動售藥機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醫療市場的應用端口之一,未來或應用于智能醫院,完善智能醫療甚至遠程醫療服務;同時,其也可作為醫藥智能供應鏈末端與消費者的交互端口。“若是孤立地進行布局,自動售藥機可能會成藥品供應鏈條上的孤島。”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多個城市出臺了藥品零售的相關政策,自動售藥機的普及率有望提高。今年6月,寧波市市場監管局和寧波市人力社保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和鼓勵藥品零售連鎖創新發展的意見》,鼓勵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在門店設置24小時自動售藥機,采取“互聯網+藥品流通+醫保移動支付”模式,開展直營連鎖門店自動售藥機銷售醫保非處方藥試點工作。
此前,蘇州、貴陽、鄭州等城市均出臺相關規定,允許具備相關資質的藥品零售企業設置自動售藥機銷售非處方藥。其中,2017年,泉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做好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設置自動售藥機的通知》,并且在泉州市中心市區藥店、超市、銀行、小區周邊開始投入使用自動售藥機。
不過,截至目前,各地對自動售藥機的態度和監管政策尚不一致。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自動售藥機作為一種新型的藥品經營模式,需要健全審批、零售資格、監管等方面的相關政策,否則將來可能會出現未經審批售藥、藥品過期、出現假藥等亂象,不利于市民的身心健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