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筆記 2018-12-07 06:56:30
中美就經貿問題達成共識還不到一周,美國那邊就出了幺蛾子。
12月5日,加拿大《環球郵報》爆出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加拿大應美方要求,扣留了在溫哥華轉機的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之女、該公司首席財務官(CFO)孟晚舟,美國希望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國,保釋聽證會暫定7日舉行。
這個消息,立刻在國內刷屏,甚至震動全球市場。
“周四,受華為消息影響,市場情緒再度緊張。歐美市場全線大跌,美股三大指期貨盤前集體大跌,標普500期貨盤前跌超1.5%,美債收益率走低,10年期美債收益率跌破2.9%,歐洲STOXX 600指數觸及2016年12月以來新低。”
不僅如此,還有人把華裔科學家科學家張首晟12月1日去世的消息,以及荷蘭ASML公司元件供應商Prodrive工廠12月1日發生火災聯系起來,勾勒出一幅美方精心籌劃下手狠毒,中方后知后覺被攻擊產業鏈,以及中美元首會晤勞而無功的“陰謀論”。
是不是這樣?
我們來看看,哪些事實能確定?哪些事實不能確定?我們能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第一,眼下唯一能確定的事實,是加拿大應美方要求扣了人。
中國外交部、駐加拿大使館和華為公司,今天先后就這件事作出回應。
外交部:
中方已就此案分別向加方、美方表明嚴正立場,要求對方立即對拘押理由作出澄清,立即釋放被拘押人員,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正當權益。
中國駐加拿大使館:
加拿大警方應美方要求逮捕一個沒有違反任何美、加法律的中國公民,對這一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中方表示堅決反對并強烈抗議。中方已向美、加兩國進行了嚴正交涉,要求它們立即糾正錯誤做法,恢復孟晚舟女士的人身自由。我們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采取一切行動堅決維護中國公民合法權益。
華為公司的聲明:
近期,我們公司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轉機時,被加拿大當局代表美國政府暫時扣留,美國正在尋求對孟晚舟女士的引渡,面臨紐約東區未指明的指控。
關于具體指控提供給華為的信息非常少,華為并不知曉孟女士有任何不當行為。公司相信,加拿大和美國的法律體系最終會給出公正的結論。
華為遵守業務所在國的所有適用法律法規,包括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適用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法規。
事件的另一方,美國也好,加拿大也好,到目前為止一聲不吭。
綜合上面的情況,能確定的,只有一件:
“加拿大應美方要求扣留孟晚舟,美方希望引渡”。
為什么扣留?為什么引渡?一概沒有確切的消息。
第二,把“孟晚舟被扣留”跟“張首晟去世”強行掛鉤的“陰謀論”,沒有事實和邏輯支持,無從談起。
在這個問題上,已有媒體出來辟謠,我直接貼在下面大家自己看。


其實,如果看看這件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大,對美國的沖擊也不小,12月6日夜,美股開盤就遇到暴跌。
“美股大幅低開,道指跌逾400點,納指跌近2%,亞馬遜跌超3%”
更有分析指出,
“華為累計擁有超過2000家供應商,這其中不僅有高通、英特爾等眾多美國公司,還包括瑞聲科技、比亞迪等中國公司,以及大量來自日韓的科技企業。”
換句話說,如果這事真是按“陰謀論”的路數,那就是美方不顧美國公司的巨大利益,不顧國家的臉面,同中方徹底攤牌。
這個腦洞開得有點大,除了腦補之外,也沒有什么有說服力的事實支持。
第三,唯一能推導出的,是確有那么一些人,不希望中美停戰。
扣人這件事,包括后來在網上流傳的種種“陰謀論”的提法,能傷害到的事情只有一件:
中美互信
這次中美元首會晤的最大成就,是達成共識,停止升級,展開談判。
這恰恰是在修補過去8個多月貿易戰對中美關系,中美互信的傷害。
但是,扣人的消息爆出來之后,對雙方民意和企業的心里沖擊很大的。
別的不說,美國股市的暴跌就是明證。
所以,如果要說真有什么“陰謀論”,確實是有那么一些人不擇手段,希望傷害中美互信,阻止中美經貿關系和解,把兩個國家徹底對抗的道路。
這可能才是真正的“陰謀論”。
那么,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正如之前的分析,中美談判,無非三個結果。
談得好,談崩了,談得不好不壞。
談得好,這個不用多說。
唯一要多個心眼的是美國人可能再次翻臉。
談崩了,無非就是之前已經經歷過的狀態,情況也不會更壞下去。
何況貿易戰中無贏家,要么和解,要么雙輸。我們感到困難的時候,美國人的日子也不好過。
要知道,美國150多家行業協會聯合請愿,這背后是受了多大的罪?
談得不好不壞,那就繼續談下去。
繼續接觸溝通下去,也不是壞事。
現在看,當前最重要的,不是美國人對我們做了什么,而是我們應該做什么。
美國人的一舉一動,只是外部壓力,無法從根本上動搖我們的發展節奏。
我們當前的最優選擇,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不亂,我們的發展節奏就很難被外部打斷。
所以,既不必跟隨美國人設定的議題針鋒相對隨之起舞,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美經貿合作能輕易開啟新前景。
現在這個局面,頭腦清醒,冷靜應對,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