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專訪文遠知行COO張力:未來的城市交通,出行公司會是“王者”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8 14:44:17

1月初,全國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在廣州亮相。文遠知行是該項目的技術支持方,同時也是自動駕駛的初創企業。在對文遠知行首席運營官張力的采訪中,他提到,目前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仍落后于美國,尚需要克服路測經驗不足、人才缺乏以及批量改裝困難的問題。

 每經實習記者|王帆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編輯|梁梟    

__.thumb_head

文遠知行COO張力接受每經記者采訪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11月初,全國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在廣州亮相,實現了國內第一次在合規的出租車上搭載L4級自動駕駛技術。作為該項目的技術支持方,同時也是自動駕駛的初創企業,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遠知行)此前已在廣州生物島進行了近10個月的路測,完成自動駕駛總里程超過6萬公里。

風口上的自動駕駛正吸引各路玩家不斷涌入。目前國內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仍有什么障礙需要克服?未來的城市交通出行將會是什么模樣?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對文遠知行首席運營官張力進行了專訪。

張力認為,目前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仍落后于美國,尚需要克服路測經驗不足、人才缺乏以及批量改裝困難的問題。對于高成本的問題,張力認為需要通過技術迭代和算法優化來形成成熟需求,達到量產。最后,他暢想城市交通的未來,表示5G網絡將助力行業變革,出行公司將成為“王者”。

熱議當下:“長尾”場景要多跑,尚需追趕美國步伐

NBD:自動駕駛技術從研發到落地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張力:測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讓車輛盡可能多跑一些“長尾”場景,看車輛能否正確去應對和避讓。自動駕駛的測試中,95%測試都是在模擬器上做的,另外只有5%的場景要放在市政路上。

當車輛積累的經驗和數據到達一定程度時,就要開始探討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把它當做一個特定的產品,在電子圍欄限定的區域提供服務。

NBD:目前中國自動駕駛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張力:全球的自動駕駛,美國和中國是跑得比較快的,但中國落后美國大概有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路測經驗不夠豐富。國內的自動駕駛企業在車輛設備的投入上比較少。谷歌擁有將近一千輛車,其母公司旗下的Waymo也有幾百輛車,國內最大的自動駕駛車隊可能就是幾十輛車,這個數量相當于Waymo兩三年以前的水平。只有車輛多了,“長尾”的情況才預見得多,積累的路測的經驗才會更豐富。

二是人才的差距。自動駕駛領域的人才主要來自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但這在國內高校并不是優勢,人才反而都聚集在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等美國知名院校。

三是自動駕駛車輛對底盤技術要求較高,目前國內汽車能夠滿足改裝條件的車型比較少。這導致大部分自動駕駛企業都使用林肯MKZ這一款車進行改裝,但成本太高,難以進行大批量地改裝。

中國目前更多的是在追趕美國以前走過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交通環境、人文環境,比美國要復雜很多。只要把中國的自動駕駛做好,我相信在其他地方(我們的自動駕駛車輛)都能跑得很好。

NBD:自動駕駛行業的高成本一直是業內熱議的話題,你認為通過什么途徑,才能降低成本?

張力:成本的降低要靠量產,量產要靠成熟的需求。我認為行業要通過技術迭代和算法優化,提高自動駕駛的可用率和安全度,讓更多的消費者來使用自動駕駛服務,才能形成成熟的需求。

此外,技術的迭代還能減少硬件的使用,從而降低成本。舉個例子,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仍需要激光雷達和高清攝像頭來識別紅黃綠燈,但未來實現了車聯網,車路協同之后,通過一個5G網絡簡單信號的發射,就能夠識別并作出相應指令,這就大大減少了硬件的使用。

暢想未來:5G網絡優勢突出,出行公司將成為“王者”

NBD:5G網絡被視為未來物聯網、車聯網等萬物互聯的基礎。5G網絡的實現,能給自動駕駛行業帶來什么變革?

張力:5G技術本身并不會給消費者市場帶來太大的變化,更多的是行業應用上的改變,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未來的5G網絡實現后,原來在自動駕駛里由傳感器所做的事情,都由車路協同里面的5G信號發射來解決。

自動駕駛過程中數據傳輸量很大,5G網絡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能夠減少行駛過程中因傳感器反應延時而出現事故的風險。因此5G網絡在行業應用上有獨特的優勢。

NBD:汽車行業都在談“四化”,即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對未來的城市交通出行,你有什么預期和設想?

張力:未來實現了“四化”,尤其是共享化和智能化之后,個人汽車的需求會逐步下降,車反而都賣給出行公司,更多地轉變為ToB的市場。這種轉變實際上會造成汽車品牌效應的一部分下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通過一個APP叫車去一個地方,等你再回想起來剛才坐的車是哪個品牌時,你肯定不記得了,但是你能記得拿什么軟件叫的車。所以我認為,未來在出行領域,出行公司會是“王者”。

而自動駕駛技術,將會賦能出行公司,大幅度減少它在司機上的依賴性,能夠降低大概50%的成本。未來將會有類似于無人駕駛的“滴滴”出現,只要設置好起點、終點,以及上車時間,車就自動來接你。從叫車,上車,到結算,都需要有一套商業模式在里面的,這些都需要慢慢去驗證。

延伸閱讀:全國首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曲折”亮相背后 商業化落地成探索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無人駕駛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