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5 19:30:18
在美國中期選舉不確定性、美聯儲加息預期、企業盈利見頂輿論等因素的影響下,美股市場恐慌情緒上升。同時,華爾街投行給出的數據顯示,高盛的熊市指標已經發出警報,顯示未來12個月的美股平均回報率將為零,接受記者采訪的華爾街人士對美股未來的走向也表示出悲觀情緒。
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李語涵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美國中期選舉不確定性、美聯儲加息預期、企業盈利見頂輿論、全球油價震蕩等因素共振的大背景下,美股市場恐慌情緒上升。截至美股11月14日收盤,道指、納指和標普500指數已分別較10月初的高點累計下挫了6.25%、11.2%和7.7%,“黑色星期三”和“黑色星期一”輪番上演,僅蘋果一家公司在這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內蒸發掉超2000億美元的市值。
與此同時,華爾街投行給出的數據也不容樂觀。其中,高盛的熊市指標已經發出警報,顯示未來12個月的美股回報將為零。三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的華爾街人士也表示,之前美股走牛的宏觀因素已經發生變化——流動性的消退、金融環境的收緊,以及美國(和全球)的債務問題將對美股和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盡管美股已出現幾次劇烈下跌,但仍不足以說明短期內的回調已經結束。該行對專業投資者的最新調查顯示,即使是在道指本周一收盤重挫602點(2.32%)、納指在位于回調區間的幾天后,美股仍未出現短期底部的跡象。
就目前來看,美股并未從10月中旬以來的回調中恢復過來。根據美銀美林全球基金經理的調查,雖然美股仍是受訪者最受青睞的投資標的,但他們對美股科技類股票的配置卻降至了2009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標普500指數將在3065點時見頂(比11月14日收盤高出13.5%)。與此同時,有1/3的受訪者表示美股已經見頂。這一數據也顯示出投資者對美股未來的走向感到焦慮。
盡管受訪者對美股的配置比例較高,但他們表示美股的回報將是短暫的。調查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2019年表現最佳的股市將是美股以外的股市,另外,分別有17%和15%的受訪者認為標普500指數以及大宗商品的表現將是明年最好的資產類別。此外,受訪者表示,表現最差的可能會是公司和政府的債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除了美銀美林外,華爾街另一家投行對美股的預期更為悲觀。高盛的熊市預測工具已處于高點,從歷史上來看,這預示著投資者未來12個月的平均回報率為零,并且美股有著“很大”的下行風險。目前,高盛這一將美國失業率、制造業數據、核心通脹、利率期限結構,以及基于席勒指數(Shiller PE ratio)的股票估值眾多因素納入在內的熊市指標處于罕見的73%高位,是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當時美股曾經歷持續1.6年的熊市)以來的最高水平。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稱高盛熊市指標正在“閃紅燈”:“從歷史上看,當該指標升至60%以上時,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信號,這表明他們要變得謹慎,或者至少要認識到,與這些低指標相比,美股在反彈之后更有可能出現熊市。”
嘉信理財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投資策略師莉茲•安•桑德斯(Liz Ann Sonders)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我認為本輪牛市得以持續到現在,應該更多地歸功于從2015年年中至2016年年中這四個季度企業從業績衰退中逐步復蘇。其他貢獻因素則是一直持懷疑態度的投資者情緒(一項反向指標)、美國和全球央行刺激措施帶來大量流動性,以及到今年為止的溫和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環境。但接下來,我們將看到以上這些因素對美股的支撐作用逐漸減弱——投資者情緒今年兩次反彈至“過度樂觀”的水平、流動性正在消退、利率也隨著金融環境的收緊而上升。”
“標普500指數在今年第三季度實現近25%的收益增長后,第四季度的收益預計將降至20%以下。然而,考慮到2018年與減稅相關政策導致企業的收入激增,明年這些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的業績增長將變得困難得多;市場普遍預期明年前三季度標普500指數的增長率將在7%~8%之間。”桑德斯對記者補充道。

圖片來源:攝圖網
正如桑德斯提到的一樣,記者注意到,美股能在10年前的金融危機之后一直走牛到今天,并創下美股歷史上最長牛市,與親身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一系列貨幣政策密不可分。
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在伯南克的領導下,美聯儲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便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25%下調至0.00%,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零利率政策(ZIRP)。但市場認為,即使是0利率仍不足以緩解流動性危機,隨后伯南克又啟動了量化寬松(QE)的貨幣政策,在2008年11月到2010年6月間釋放了1.3萬億美元的流動性,并利用創造出來的資金從銀行和政府購買金融資產。
在伯南克零利率政策和QE的帶動下,金融危機后的美國經濟逐漸復蘇。7年后——2015年12月16日,在前美聯儲主席耶倫的帶領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將基準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為2006年6月29日以來首次加息,并正式開啟延續至今的本輪漸進式加息周期。2015年年底的這次加息,也宣告伯南克啟動的QE周期逐漸走向終點。
截至2018年11月中旬,美聯儲已在本輪加息周期中完成8次加息,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2%~2.25%。市場預計,美聯儲在今年內還會繼續加息一次。據芝商所“美聯儲觀察(FedWatch)工具”,截至北京時間11月15日中午,美聯儲在下月FOMC議息會議上再次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72.3%。
莉茲•安•桑德斯對記者補充稱:“美股面臨的最大中期風險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環境。此外,全球央行可能很快就會開始走向貨幣政策的正常化,這將進一步加劇美股面臨的中期風險。美國收益率曲線的反轉將預示著近期經濟衰退風險的上升,而這很可能伴隨著熊市。”
此外,美國商務部于11月14日公布的10月CPI同比上漲2.5%,與預期持平,且高于前值的2.3%;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同比漲2.1%,低于預期的2.2%。《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美國是CPI連續14個月高于或等于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
瑞銀財富管理公司執行主任、美國高級股票策略師大衛•勒夫科維茨(David Lefkowitz)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道,“當前美股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脹持續且大幅高于美聯儲2%的長期目標,這將導致美聯儲不得不更積極地收緊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經濟衰退的風險也會上升。此外,其他的一些風險則包括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油價震蕩和歐洲政治的不確定性等。”
桑德斯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緊縮和關稅的影響,通脹的風險正在上升。此外,她還指出,對美股和美國經濟來說,最大的長期風險是美國(和全球)的債務問題。美國信貸市場債務總額(包括所有公共和私營部門債務以及金融和非金融債務)約占美國GDP的350%。過去35年來,美國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長期利率不斷下降的環境中。但隨著未來聯邦基準利率不斷上升的預期,償還債務的成本將以驚人的速度上升——這可能會對美國經濟增長產生“擠出效應(Crowding Out Effect)”。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