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4 23:52:38
每經記者|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胡琳 每經實習編輯|廖丹
近日,在阿里拍賣司法官網上掛牌的海航旅游集團持有的長安銀行5.92%股權拍賣已結束,但無人參與競拍。這筆阿里拍賣史上最大銀行股權首次拍賣以流拍宣告結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銀行股權流拍的情況并不罕見。除了“打折”能提高銀行股權拍賣成功率以外,銀行股權拍賣還可以采取“零售”的方式。不少銀行股權拍賣失敗后選擇將標的拆分為多份掛牌拍賣。
那么,銀行股權是否真的要“甩賣”才能轉手成功呢?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股權流拍或打折出售,主要還是投資者對于銀行的未來發展看不清楚,對于不良資產的真實狀況看不清楚。于是,就粗暴地先打個很大的折扣,留足風險敞口,提前計提可能的損失。
●銀行股權流拍并不罕見
銀行股權流拍的情況并不罕見。阿里拍賣司法官網顯示,2017年9月,江西興和置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的九江銀行5865萬股股權第一次拍賣定價為每股8.58元,起拍價為5.03億元,最終卻以流拍結束。
時隔兩個月,2017年11月,九江銀行股權進行第二次拍賣,雖然第二次拍賣成功,但該筆拍賣是以4.03億元的價格起拍,最終以競拍價4.57億元成交,較標的評估價格折價近10%。
記者注意到,不止是九江銀行,很多銀行股權第一次拍賣流拍后都選擇折價拍賣的方式進行后續拍賣。例如,巴東長江港口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的巴東農商行10%的股權曾被拍賣過兩次,而兩次拍賣均以流拍結束。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阿里拍賣司法官網上對該標的第三次掛牌,最后一次掛牌變賣價為1604萬元,僅為評估價2864萬元的56%。但此次折價變賣仍然以失敗告終。
那么,銀行股權第一次拍賣流拍后,是否一定要折價“甩賣”呢?
記者注意到,除了“打折”能提高銀行股權拍賣成功率以外,銀行股權拍賣還可以采取“零售”的方式。不少銀行股權拍賣失敗后選擇將標的拆分為多份掛牌拍賣。
阿里拍賣司法官網顯示,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8年5月曾將溫州如新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溫州銀行股權拆成10份分別掛拍,每份293.54萬股,當時起拍價為891.77萬元。不過從拍賣結果來看并不理想,10筆拍賣均以流拍告終。
而后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申請執行人請求,將標的拆分成100份分別掛拍,每份29.35萬股。從拍賣結果來看,被拆分成100份的標的均拍賣成功,最高拍賣競拍價為117萬元,較起拍價高出27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溫州銀行拆分成100份后拍賣結果均成交,但是拆分成100份后,單個標的評估價為127.40萬元。最高競拍價117萬元較評估價依舊折價8%。
●頻頻“甩賣”銀行股權為哪般
眾多銀行股權“打折”拍賣,甚至拆分成多份拍賣。銀行股權真的一定要“甩賣”或是拆分才有市場嗎?
記者以銀行股權持有者的身份咨詢了一家拍賣行的從業人員,他表示,一般來說,銀行股權有轉讓標的和司法拍賣標的兩種情況。一般銀行股權司法拍賣會打七折、八折拍賣,而一般的轉讓并不用打折,由委托人自行定價。
從該從業人員的回答來看,司法拍賣銀行股權折價20%~30%已經成為常態。那么,銀行股權是否可以按照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價值作為轉讓價格來轉讓呢?
該從業人員稱,銀行股權轉讓不需要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委托人自行定價,一般來說,委托人定價越低成交可能性越高,價格定太高的話可能會出現沒人要的情況。
不過,記者從上海聯交所工作人員處卻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按照上海聯交所工作人員的說法,銀行股權轉讓必須由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以評估價格為轉讓價,不能自行定價。記者進一步詢問該工作人員,按照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價定價,銀行股權轉讓結果是否理想時,該工作人員僅表示定價完全遵守國務院國資委32號令,而轉讓結果不方便透露。
那么,近期多家銀行股權出現流拍和打折“甩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結果不理想呢?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股權流拍或打折出售,主要還是投資者對于銀行的未來發展看不清楚,對于不良資產的真實狀況看不清楚。于是,就粗暴地先打個很大的折扣,留足風險敞口,提前計提可能的損失。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資金運營中心主任張銘富指出,非上市銀行股權沒有活躍交易市場,只能通過拍賣等方式進行轉讓。受讓方需符合監管要求的股東條件,也就是并不是誰都可以做銀行的股東。拍賣結果不理想,一是有評估值不實的可能,二是有資本市場估值水平較低的因素。上市銀行的市凈率普遍低于1倍,主要是銀行經營盈利能力下降,潛在不良增加,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經營風險加大,股權價值縮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