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資本向善-可持續消費

每經網首頁 > 資本向善-可持續消費 > 正文

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正處于逐漸規范的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4 22:24:31

專業的CSR類報告不僅能作為企業一項戰略管理工具來剖析自身的價值創造過程,還能更好地面對外部環境與風險和機遇,提升自身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每經記者|夏冰    每經編輯|祝裕

01.thumb_head

香港聯交所分別于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實施、檢討和修訂了《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在2017年的這一版修訂中,甚至將環境關鍵績效指標提升至“不遵守就解釋”。香港聯交所的ESG報告指引針對各個ESG范疇、議題提出了相應資訊披露的義務水準。

ESG因素為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機遇將越發顯著,企業也必須統籌的來看待其中問題與關聯。專業的CSR類報告不僅能作為企業一項戰略管理工具來剖析自身的價值創造過程,還能更好地面對外部環境與風險和機遇,提升自身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

企業該如何重新科學認識ESG?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究竟該如何行動起來?如何將ESG因素整合到企業評估中?在投資策略中納入ESG因子的重要性該如何凸顯?針對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專注于ESG方面研究的灼識咨詢創始合伙人侯緒超。

NBD:您能不能分析評論一下,當下中國企業針對ESG報告這塊的現狀是如何?香港聯交所有強制披露,但是當前A股資本市場并沒有強制性披露,對此,您怎么看?您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侯緒超:國內資本市場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要求正處于一個逐漸規范的過程,自2006年以來,上交所和深交所對于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采取鼓勵態度,但仍屬于自愿披露,不具有強制性。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委明確了證券市場支持綠色投資的重要作用,提出將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有利于企業向資本市場公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可幫助市場投資者更清晰準確地把握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和亮點,增加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的信心。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披露,對資本市場和企業本身,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另外,從2017年1月1日開始,香港聯交所已經強制要求企業出具ESG報告了,這一要求涉及的很多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都會每年出具ESG報告,我們認為國內的監管機構也許會探討在國內資本市場對于該報告進行強制要求。

NBD:在您印象中,有哪些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報告披露做得比較好?具體這些企業又是好在哪些方面?

侯緒超:國家電網在國內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方面,一直表現良好。國家電網作為有廣泛影響力的國企,在2006年首次發布了我國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帶動了國內資本市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規范化進程。國家電網十幾年來,每年年初都會持續更新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范圍和透明程度不斷擴大,內容涵蓋了國家電網的公司業務情況、安全質量指標、內部管理提升所做的努力、重大科技創新等板塊,做到了全國資本市場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報告方面的標桿。

NBD:企業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或ESG報告,對于企業的整體運營和發展經營來說,有什么意義?您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究竟該如何行動起來?如何將ESG因素整合到企業評估中?

侯緒超: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受到企業和投資者的關注,企業針對企業管治、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等方面進行披露,有利于投資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同時對于在社會責任方面表現出色的公司,此類的披露也是變向宣傳公司的一種方式。此外,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也是其對于包括投資者、雇員、政府、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負責的表現。舉例來說,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對其生產排污、產品質保等進行披露,有助于消費者掌握更多的產品信息,從而加深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

作為一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不光要實現經濟效益回報股東,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從這一角度上講,不光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應該更多地參與進來。

企業可通過使用更清潔的能源、減少排放、提升主營產品和服務的售后保障、提供更完善的雇員福利等來予以踐行。

NBD:當前披露此類報告的企業占比在整個上市公司中比重仍然很小,您認為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接下去,這樣的報告是否該引起社會、企業方面的重視? 重要性的意義在于?

侯緒超:企業對于其社會責任的披露將有助于提升行業中領頭企業在綠色生產、員工保障、產品售后等方面的透明度,樹立良好的行業標桿,提升行業的規范化程度。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此類報告必需要引起關注與重視。同時我們需要在保經濟和保環境兩方面取得進步,一方面是企業的自身發展,一方面是對環境和社會的保護,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更好地審視自身,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有更加清晰地認識,才能更好地發展企業,回報社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ESG報告 CSR類報告 灼識咨詢 企業社會責任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