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9 00:47:14
每經記者|張斯

“過去三年,拼多多平臺已累計幫扶139600戶建檔立卡扶貧家庭,產生超過21億筆扶貧助農訂單,累計銷售109億斤農產品,相關交易總額達510億元。”11月8日,拼多多創始人及CEO黃崢在烏鎮舉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關于“網絡公益與扶貧:消除饑餓與貧困”的論壇上,介紹了拼多多的扶貧助農的成果,同時分享了拼多多扶貧助農的實踐與思考。
黃崢表示,電商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讓貧困地區有產就有銷,多勞能多得。“電商扶貧對公司的戰略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黃崢認為背后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自己的本分;另外一方面則是對新一代電商的機會。
據了解,作為一家成立三年的“新電子商務”平臺,拼多多平臺已匯聚3.44億用戶和超過200萬商戶,拼多多希望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對現有商品流通環節進行重構,持續降低社會資源的損耗,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致力于為中國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年,搭建起一條扶貧創新“快速路”
眾所周知,農產品互聯網化一直都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目前,在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推動農產品上行問題上,已有多家電商介入,包括阿里巴巴、蘇寧、京東、拼多多在內的電商巨頭都在深耕這塊市場。
今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再次強調了堅持精準扶貧,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的方針。正如黃崢所言,作為一家社會企業,承擔扶貧助農責任是拼多多的本分。
據了解,拼多多平臺創立之初就切入農產品的銷售,團隊發現“拼”的模式,能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為中國農業突破分散化的制約提出了新的答案。
“它既在創造市場也在滿足需求,兩方面都有,所以拼多多才能快速起來。”談到拼多多一開始做農產品時,黃崢表示,“規模遠沒有現在大,所以它一定程度是因為先滿足了消費的需求,后來隨著規模擴大,開始有更多能力來創造市場。”
而早在今年4月份,拼多多便上線了公益項目“一起拼農貨”,扶貧助農,并宣布將投入100億元營銷資源,深入到500個農業產地,扶持起1萬名新農人。通過上述培育“新農人”,改造傳統農業流通供應體系等方面,拼多多為電商產業扶貧提供了實驗樣本。
以河南商丘寧陵縣盛產的金頂謝花酥梨為例,已有700多年歷史,有“百果之宗”的美譽酥梨,在2005年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畝產達到八九千斤,除了銷往上海、廣州、武漢等各大、中城市,還出口加拿大及東南亞等國。
但這兩年,供大于求,寧陵酥梨市場價格低迷,最低時每斤只有0.3~0.5元。豐產不豐收,持續滯銷的情況,愁壞了果農。從代辦、商販、批發市場到水果零售店,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僅制約著金頂謝花酥梨的市場規模,果農利潤也被層層削減。
今年4月25日,拼多多與國內大蒜主產區河南中牟縣的合作,聯合新農人商家,收購中牟縣546家貧困戶的2000多畝大蒜,上線當天就賣掉33萬斤。幫助中牟解決到“蒜賤傷農”的困局,因為在此之前,今年的大蒜批發價格同比下跌近60%,蒜價降至5年來最低。
這樣的成功案例讓寧陵委縣政府看到了電商時代帶來的巨大商機,今年9月,寧陵縣政府與拼多多簽約,后者賦能寧陵的果農和商戶,幫本地人民增銷增收。數據顯示,短短三天時間,15萬斤寧陵酥梨通過拼多多銷往全國各地,助力寧陵老百姓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案例數不勝數,拼多多用3年的時間,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了一條直達3.4億消費者的快速通道。經由這條通道,吐魯番哈密瓜48小時就能從田間直達消費者手中,價格比批發市場還便宜。“夷陵紅”品牌柑桔在今年9月通過拼多多完成了5萬箱30萬斤的銷售任務,每銷售1箱捐款1元,善款累計達5萬元。這筆善款將直接投向云南、貴州等偏遠地區,幫助當地貧困孩子圓上學夢。
據了解,針對國家級貧困縣,拼多多還開啟了“綠色通道”,確保了農產品產銷對接。今年秋季,湖北秭歸縣臍橙豐收,但交通不便很難運出大山,拼多多得知消息后迅速聯合本地新農人上門進行溢價收購,兩個月內幫助當地農戶銷售2300多噸臍橙,為當地村民創造了1200多萬元的收入。
在行業人士看來,由于貧困地區大多地理條件復雜,只能走“小農”模式。如何充分調動平臺資源,幫助貧困地區形成長效穩定的產銷機制,一直是待解決難題。
而正是上述精準扶貧案例的成功,讓業界看到了新電商帶來的新模式:一端靈活匯聚小規模離散種植的農產品,一端迅速集合海量消費者的零散需求,從產地直達餐桌,省掉了農貨零售的層層中間成本,讓消費者享實惠,幫農民真增收。
“拼”式扶貧:平臺優勢下的“授人以漁”
目前,拼多多平臺已匯聚 3.44 億用戶和超過200萬商戶。黃崢表示,希望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重構現有商品流通環節,持續降低社會資源的損耗。
長久以來,在農產品上行的過程中,農民營銷能力不足、農產品上行渠道不暢,是制約廣大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問題。而出于模式和技術的創新,拼多多的“拼”模式,高度契合中國農業離散化的現狀。以社交傳播為依托,在短時間內為商品持續匯聚海量訂單,為農產品銷量在短時間內帶來裂變式增長。
黃崢認為,“拼”看起來首先是解決流量的,之前電商供應側核心原因是前面流量的匹配有問題,不能夠形成一定聚集的量,所以也不能形成新的農貨上行的新流通、包括物流方式。應該說拼多多很幸運的是這種方式正好非常契合中國的中小農業的現狀,多對多的匹配,對農產品供需兩端的信息有效梳理,可以在各類農產品短暫的成熟期里,迅速匹配到有相關需求的消費者。
“現在拼多多應該是農產品上行量規模領先的電商平臺之一,現在我們每天產生的要占整個中國快遞總量的20%多,這種情況下使得我們開始有能力去解決你說的中間物流環節以及上游的部分。”黃崢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快遞網絡更多的是為日用小商品制造來優化的,對于蘋果、橘子這些東西并沒有優化被搬運的次數。當物聯網應用了之后,他們也越來越有機會從中推動中間環節的變革。
顯然,拼多多的模式正在令中國農業生產與需求離散化的劣勢轉變為優勢。而在拼多多看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精準扶貧已經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模式。
據了解,拼多多內部有一個“扶貧辦”,協調招商運營、產品及技術等,希望從根本上幫扶農戶變成創造致富的主體。“這是最關鍵的,讓他自己有造富的能力,這不是光捐一些錢就可以的,要給他一個適合他這個經濟形態的正向的商業模式。”黃崢為此表示,“以前搜索模式不符合傳統農貨消費場景,離散的農業做上行是比較困難的,現在通過貨找人、匹配的方式看到很大的機會。其次一定要投入人才,比單純捐款從價值上來講都要貴,同時回報周期更長。”
自成立以來,拼多多一直密切配合政府,發揮自身優勢,將創新的電商經營模式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改善農產品上行渠道,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而為了從源頭解決貧困地區產銷問題,拼多多還積極響應中央一號文件,啟動“人才下鄉”計劃。
3年間,平臺累積發動超過5萬名新農人返鄉參與農村雙創工作,在全國679個貧困縣幫扶起超過10萬個商家。在當地政府和拼多多的引導下,大量農產區建立起了現代化流通及生產體系,直接和間接拉動包括各類平臺商家、快遞物流人員等超過700萬人就業。
此外,為了充分發揮新電商的優勢,拼多多持續推出創新性的扶貧助農產品。今年5月,平臺上線了一款名為“多多果園”的應用,在這個應用里,用戶通過社交、互動的游戲方式種植虛擬果樹,果樹一旦成熟,多多果園就會免費給用戶送出真實的水果。這些水果,絕大部分來自中國的貧困地區,尤其是四川大涼山、新疆南疆等國家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如今,多多果園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經超過一百萬斤。
通過多多果園這類創新的扶貧助農產品,拼多多用戶在收獲快樂的同時,也自動成為了扶貧工作的一份子。他們的每一株虛擬果樹成熟,都意味著在遙遠的另一端,有果農實現了增收。
據介紹,拼多多的扶貧助農計劃,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年以來,在上海市扶貧辦的指導下,拼多多陸續與云南省、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青海果洛州等12個省及地區簽約,全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農貨上行。
演講中,黃崢表示,作為一家社會性企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拼多多的本分。未來,拼多多將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繼續扎根中西部、瞄準三區三州地區,幫助貧困戶脫貧摘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