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從香港到成都:中國開放門戶進化論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8 00:25:05

這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發展證明,只有走出盆地局限、樹立全球思維才能跟上時代、后發超越。將開放進行到底,成都,正成為世界城市體系的重要節點。

 每經記者|余蕊均 劉艷美    每經編輯|畢陸名    

▲香港一碼頭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攝

“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在11月5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宣告。

翻開中國地圖,成都和香港遠隔千里,但在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當下,兩地共處同一時代坐標,面臨共同歷史機遇,構建蓉港城市合伙人、發展共同體,已成為兩地各界人士的廣泛共識。

11月7日,“川港澳合作周”首場活動,“共建川港物流新通道共享合作發展新機遇——四川構建陸海聯運通道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推介會”在香港舉行。這也是今年5月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第一次會議以來,川港兩省區政府間首場高規格合作交流活動。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香港地處中國“南大門”,是中國對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造就了它如今的精致繁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成都也由內陸腹地躍升為開放前沿。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是成都為自己設定的發展目標。登上世界舞臺,成都,準備好了。

香港經驗

作為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正在上海舉行的進博會,共有超過160家香港企業前來參展。在以“香港進”為主題的126平方米展區里,以國際經貿、物流及航運中心為重點,凸顯出其重要的門戶地位。

香港,一個僅有1100平方公里的狹長半島,擁有700萬常住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但正是在這片“彈丸之地”上,卻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一躍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在昨日舉行的推介會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列舉了一組數據: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去年共處理500萬公噸貨物和郵件,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都居于香港5小時飛行范圍內;

香港也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去年吞吐量約為2000萬標準箱;

在“一帶一路”沿線122個國家中,香港與79個有海運貨物來往,并與45個國家簽訂民航運輸協定或國際航班過境協定……

毫無疑問,香港的經濟崛起,離不開其背靠內地腹地的地理優勢,更與改革開放進程息息相關。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便擔負著“引進來”的角色。依賴內地廣闊的土地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香港將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到內地,也將資金、技術及現代管理經驗引入內地。

騰出手來的香港,也實現從制造業為主到服務業為主的華麗轉身。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服務業占GDP比重達90%以上,金融服務業更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首。

與此同時,香港憑借“一國兩制”優勢下的國際化通道功能,以及成熟資本市場的穩健防火墻特征,承擔起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1993年7月15日,香港聯合交易所迎來內地首家赴港上市企業——青島啤酒。從此,內地企業通過對接香港,陸續馳騁于海外資本市場。截至2017年底,在香港上市內地企業達1051家,其中包括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總市值約2.9萬億美元,占市場總值66%。

本次推介會上,一批川港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攜手開發物流市場。“香港的經驗一定要借助,四川的優勢一定要看重。”簽約企業之一、冠宇運通(香港)有限公司總裁儲康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今天看到歷史的交匯,還有未來的機會,真的很感動。”

區位優勢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而今,開放已成為一首大“合唱”,從“東方之珠”香港到“天府之國”成都,雖遠隔千里,但把握全面開放新格局帶來的時代機遇,一以貫之,沒有距離。

事實上,香港和成都早已越走越近。

香港是成都第四大貿易伙伴,在蓉港資企業超過3000家,實際到位港資累計達510.1億美元,IFS國際金融中心、遠洋太古里等港資項目,已成為成都的城市標識。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已然鋪開。香港和成都,一方要借船南下,一方要借路西行,在國家戰略布局上相互呼應,為兩地深化物流合作注入了全新動力。

林鄭月娥特別談到,要打造物流樞紐,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而作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是成渝城市群雙核之一,國家向西開放開發的戰略前沿。共建川港物流新通道,可以說“有需要、有可能、有愿景”。

在四川“一干多支”發展戰略中,成都也被賦予“主干”責任,代表四川參與全球合作競爭。這是成都發展的現實需要。

推介會現場,成都的地理區位優勢,被反復提及。

今天,從成都出發的111條國際(地區)航線,覆蓋全球主要中心城市,2020年天府國際機場投用后,將形成年吞吐量1.5億人次的“一市兩場”國際航空樞紐;從成都出發的“蓉歐+”國際班列覆蓋22個海外城市、14個國內城市。以成都為樞紐的國際通道,串聯起西部12省(區市)廣袤腹地和泛歐泛亞廣闊市場。

儲康寧談到,成都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戰略樞紐,隨著青白江國際鐵路港貫通歐亞,從陸運、鐵運、海運到空運,成都已構建起3D立體運輸通道,未來輻射能力無法想象。

世界城市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產業地產部高級董事蘇智淵表示,如今,海洋運輸貿易正在向內陸運輸貿易轉移,隨著“蓉歐+”國際班列開通,會帶動貿易量激增,這是成都和四川最大的機會。

立足當下,成都正著力建強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這與香港的城市功能定位正好不謀而合。

四川省政協常委、香港東源大地有限公司總裁王嘉恩,是最早一批北上的港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把眼光瞄準包括四川在內的內地市場。王嘉恩回憶,由于西部開放程度和交通等因素,當時投資多為探路性質,投資規模也和東部沿海地區有差距。但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等的提出,位于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四川,已越來越成為港商投資首選。

如今,成都正加快構建空中絲綢之路大走廊和西部陸海聯運新通道,加快構建多式聯運新體系,構建以“物流樞紐、國際通道、立體口岸”為核心要素貫通歐亞、連接全球的國際聯運體系。

香港物流商會主席鐘鴻興向記者透露,過去一年,他曾多次前往青白江國際鐵路港“私下”考察,對成都的發展印象深刻。“基建都有了,而且四川有很多資源,相信未來兩地物流合作會更多。”鐘鴻興說。

不過,在蘇智淵看來,在硬件建設基礎上,提高物流樞紐便利性,通過降低成本提高運輸效率、激發貿易活力,更為重要。“香港的成就得益于它旺盛的貿易活力。貿易起來了,自然也就把物流帶動起來了。”蘇智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成都想要成為樞紐城市,提升貿易活力只是第一步。“貿易會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當這些資源‘流’聚集起來,樞紐才會真正形成。”

這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從區域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成都的發展證明,只有走出盆地局限、樹立全球思維才能跟上時代、后發超越。將開放進行到底,成都,正成為世界城市體系的重要節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