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5 17:47:42
聯合房地產上下游30家企業,組成精益化房地產產品研究中心,助力行業產品品質提升。已成功躋身地產央企三甲的中交房地產集團,開始發力產品品質提升。
每經記者|魏瓊 每經編輯|魏文藝
借助央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整合中交地產(000736,SZ)以及綠城中國(03900,HK)后,中交房地產集團規模迅速擴張,成功躋身央企地產前三甲。然而,“量”的提升仍需“質”的保障。對標同為地產行業排頭兵的保利發展與中海地產,中交房地產集團亟需在產品品質上有所建樹。
房地產競爭格局異常激烈,民營房企有“碧萬恒”三足鼎立,地產央企同樣存在保利、中海以及中交房地產集團的三強之爭。座次之爭表現在規模之爭,而規模背后又是品質之爭。中交房地產集團能否如愿做大做強,歸根結底還要看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10月28日舉行的中交地產精益化產品體系建設成果展示會上,中交房地產集團將2018年定位為“產品年”,聯合房地產上下游30家企業,組成精益化房地產產品研究中心,發力產品品質。傾力打造精益化產品體系,即五個住宅產品系列、五個社區商業系列、四個綜合體系列和三個長租公寓系產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0年國資委“退房令”下,保留的16家具備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資質的央企迎來歷史性轉折。借著央企并購重組的東風,頭部地產央企迅速做大做強。
相較于保利、中海,中交房地產集團的規模化發力時間較晚。在吸收合并華通置業、中國城鄉、中天實業等房企,并整合中交地產、綠城中國兩大上市平臺后,中交集團于2015年組建了中交房地產集團。
正因為大面積的整合并購,同時完成對綠城中國的控股,中交房地產集團迅速擠進地產央企三甲。克而瑞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0月底,中交房地產集團旗下的上市平臺中交地產以及綠城中國流量金額合計達1371億元。
在目前樓市趨冷之下,部分房企面臨資金壓力已放緩擴張步伐,中交地產則較為頻繁地出現在收并購市場以及公開招拍掛市場。近期,中交地產斥資6.48億元收購華通置業,著力收購杭州康欣置業有限公司50%股權;招拍掛方面,中交地產通過公開競拍拿下浙江鄞州、東莞等地塊,涉及資金超2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幾年在強者恒強的競爭思路指引下,房地產行業掀起了規模化競賽,使得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同時,部分房企因片面追求規模而導致質量問題頻發。
對此,中城聯盟輪值主席田明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房地產行業過去高速、爆發式的增長階段已經過去。
中交房地產集團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房企追求規模沒有錯,但單純追求規模和快周轉、不顧企其他方面就是片面增長。
同時,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張雪舟指出,高杠桿、快周轉、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思維,正是模仿了上個世紀加工制造業初級發展階段的方法論。彼時恰逢人口紅利、住房需求爆發以及城市化高速進程的疊加,成就了多年房地產行業粗放增長。這是房地產行業的幸運,同時也成為房地產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張雪舟認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急需全面轉型。
在房企規模至上的競爭思維下,質量問題頻出,給行業敲響警鐘。站上十字路口的房地產行業將何去何從?
以精益化為代表的投資開發建設模式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的主流模式。田明認為,新形勢下房企需要回歸到產品本身,利用行業調整時機精心打磨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早前中交地產前總裁楊劍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提及,在央企方面需要向保利地產和中海地產學習。保利和中海除了規模位居行業前列,同時產品質量也受到行業認可。
2016年保利發展推出全生命周期居住系統,形成“和悅系”住宅設計標準,產品包含綠色建筑、適老化、適幼化、可變戶型、收納系統以及智能家居六個方面。該標準已貫徹在保利發展的產品標準中,并進行全面推廣。而“工科中海”也已經憑借成熟的產品體系以及成本等優勢成為行業利潤王。
對比行業部分房企質量問題頻出、維權不斷,保利與中海的產品品質已成核心競爭力。中交房地產集團在實現規模快速突圍后,亟需在產品上實現較大突破,以獲取與保利、中海同臺競爭的關鍵力量。
對標保利和中海兩大央企地產巨頭,中交房地產集團任重而道遠。加速規模擴張之余,中交房地產集團開始發力產品品質提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交房地產集團將2018年定為產品年,同時發布精益化產品體系。據了解,精益化產品體系將將以“風雅頌美中”五個住宅產品系列、五個社區商業系列、四個綜合體系列和三個長租公寓系列為載體不斷地豐富完善、優化升級,營造美好生活。
同時,中交房地產集團聯合房地產上下游30家企業,組成精益化房地產產品研究中心,助力行業產品品質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在規模增長和產品品質提升方面,規模增長的效果較快,而產品品質則是細水長流。在當前行業形勢下,規模快速增長能發展優勢,但只有產品品質過硬,企業才具備長遠發展的能力。快周轉模式下,行業需要把目光重新回歸到產品本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