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4 21:28:33
在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鄒磊看來,進博會是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三合一”平臺。具體而言,它不僅是為外國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搭建的進口貿易服務平臺,也是國內各地方政府極佳的招商引資平臺,還是中國企業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目標的對外投資促進平臺。
每經記者|夏冰 每經編輯|張海妮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將于11月5日在上海開幕!進博會是我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十九大后上海首次承辦如此高規格的主場活動,進博會這一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也吸引了中外學界的重要關注。
今日(11月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進博會新聞中心資料欄翻閱到了首部系統闡述和分析進博會的著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全面開放新格局》,該書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鄒磊撰寫。同時,該書也是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郭慶松教授主持的中宣部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重要論述”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近期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著作以問題為導向,兼顧學術性、政策性和故事性,系統考察了進博會的時空背景、形成歷程和主要內容,綜合分析了以舉辦進博會為契機擴大進口帶來的多重機遇和國際效應。首屆進博會有什么看點可以期待和關注,它將給各方帶來哪些機遇?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該書作者鄒磊教授進行了專訪。

鄒磊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為什么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進博會的國家?
鄒磊: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快速轉型重組,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等思潮抬頭,貿易摩擦加劇了全球市場的恐慌情緒。舉辦進博會是新時代中國以擴大本國市場開放為切入點,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而搭建的包容性巨大的開放型合作平臺,將建立起各國優質商品、服務與中國市場之間便捷的綠色通道,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抓手。
以此為契機主動擴大進口,將為各國提供積極預期,有助于在全球層面擴大總需求和貿易規模,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改善全球發展赤字提供了新路徑。這種尋求“共發展”而不是“貿易戰”的思路,正是中國在應對當前全球變局中的責任擔當,也標志著中國已逐漸從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參與者”“融入者”成長為“建設者”“引領者”。同時,以舉辦進博會為契機擴大進口、擴大開放,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客觀需要,是釋放內需潛力和動能的主動作為,歸根到底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強烈追求。
通過擴大進口和舉辦進博會,中國為世界經濟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積極的動能和預期,這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中國擔當”將進一步惠及發展中伙伴,助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NBD:舉辦進博會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
鄒磊:一是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展現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與各國分享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的巨大紅利,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二是助力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更主動地運用全球資源實現國內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老百姓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以舉辦進博會為契機擴大進口、擴大開放,將給各方帶來長期、可持續的重要機遇。對中國經濟而言,它有助于促進我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貿易升級和開放升級。對地方發展而言,它將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提供“上海平臺”,為世界各國貨物、技術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捷開放的“上海通道”,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同時,它將為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新載體,也有助于各地開展高質量招商引資、引導消費回流、擴大貿易增量、培育貿易節點。對國內外企業而言,它們將從中國龐大、多元、豐富的市場需求中尋找到廣闊商機,并重新定位自身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和角色。
NBD:進博會對外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鄒磊: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等思潮抬頭,進博會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的立場:一是中國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二是中國將主動向世界各國開放本國市場,分享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的機遇,適度減少貿易順差,實現對外貿易平衡發展;三是中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尋求共同把發展“蛋糕”做大,而不是相互打貿易戰。
NBD: 進博會為什么會選址上海?
鄒磊: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作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上海一直是聯結中外市場的門戶樞紐。隨著中國內需消費市場的快速崛起,未來上海將在我國擴大進口、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上海歷來是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政策宣示窗口。1990年宣布浦東開發開放、2013年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2018年舉辦進博會,都是國家為應對外部形勢變化而推出的重大對外開放舉措。如果說與眾不同的特色,或許體現在上海一直是國家的一張“王牌”,每次面臨外部形勢變化時,國家都會賦予上海重要先行先試的任務,上海也會勇于擔當,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主動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NBD:進博會的平臺效應如何,這些平臺未來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鄒磊:進博會是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三合一”平臺。具體而言,它不僅是為外國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搭建的進口貿易服務平臺,也是國內各地方政府極佳的招商引資平臺,還是中國企業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目標的對外投資促進平臺。受到國內進口需求驅動,將帶動更多中國企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海外投資并購,繼而把當地特色商品出口至中國。
這種以本國市場為出口對象的海外投資并購模式,也有助于其減少盲目決策和無序經營,更好地管控風險。這既能提升東道國對華出口能力,幫助其更精準有效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也能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環境,使中國擴大進口和“一帶一路”倡議真正惠及各國人民。
借助進博會國家展、企業展的平臺,中國企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尋找對象國合作伙伴,或與發達國家企業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面對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發達國家加速重構經貿規則等外部形勢明顯變化,更大的開放力度、更多元化的市場取向有助于我國平穩應對挑戰。
NBD:6天精彩如何延長至365天?伴隨著進博會的舉辦,擴大進口將給我們普通消費者帶來怎樣的影響?
鄒磊:舉辦進博會不是中國降低進口成本的開始,而是致力推動貿易便利化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圍繞進博會,中方搭建了與之配套的線上與線下、綜合與專業相結合的“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積極推進覆蓋展前、展中、展后的供需對接,為各國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服務,建立起和中國消費者之間便捷的綠色通道。
另一方面,與進博會同步,我國持續下調部分汽車、抗癌藥物、日用消費品、工業品進口關稅,在審批、通關、檢驗檢疫等多個進口環節進行制度創新,進一步減少流程、壓縮時間,持續降低制度性成本。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未來在家門口就能買遍全球,到貨時間將大大縮短,支付價格也將持續降低,國內外價差有望不斷縮小,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將得到更大程度地滿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