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1 19:22:36
在今年行業普遍反饋募資難的大環境下,一家機構展開了新醫療基金的募集。近日,其管理合伙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了如何在產業的細分領域找到風口、如何為被投企業賦能等見解。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肖芮冬
成立五年,管理資金規模超過百億元,其中醫療投資管理的規模為70多億元;累計在全球投資50個項目,包括海外項目25個,投資滿一年的項目70%獲得后輪融資或已啟動上市;2018年以來,參投的藥明康德、Bionano、華領醫藥分別在全球三大股市掛牌。這是平安創投今年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或許正是以此為底氣,在今年行業普遍反饋募資難的大環境下,這家機構展開了新醫療基金的募集。其管理合伙人張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人民幣醫療基金計劃募集規模為30億元,明年還會啟動另一只美元基金。
另一方面,對大健康產業前景的看好、與平安集團的協同布局等,使得平安創投持續加快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步伐。如何在產業的細分領域找到風口?具體的投資邏輯是什么?又將如何為被投企業賦能?近日,平安創投多位合伙人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雖然風口每一年都在發生變化,但有一個行業卻是長久以來都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那就是醫療健康。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國內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295起、同比增長7%,融資金額54.6億美元(約350億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1.35倍,創下國內醫療健康行業上半年融資金額最高紀錄。
在平安創投團隊看來,雖然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但醫療健康產業依然潛力巨大。其合伙人周暉表示,從大的行業來看,中國醫療產業有接近八萬億的市場規模,并且以14%的行業整體增速快速發展著;但從GDP占比上來看,中國目前整個醫療支出占比尚不足6%,而一些發達國家的占比可以達到17%,所以這中間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醫療健康行業是一個逆周期的行業,有很多投資機會。除了傳統的醫療、器械等投資之外,最近幾年衍生出了大量像免疫治療、人工智能跨界帶來的投資機會,我們也在重點關注。”
張江也指出,醫療產業未來一兩年會有比較大的結構性調整,而在調整中有一些行業和細分領域都將出現比較大的機會。“醫療市場總體來說增收快、增長穩健,縱觀全世界范圍內,醫療支出都在增加。再加之在國內,醫療健康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產業升級,因此一些細分領域會出現爆發的機會。”
2018年,平安創投在醫療健康投資領域表現不俗。5月,其參投的醫療研發服務技術平臺藥明康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3個月后,Bionano的鐘聲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響;9月,創新藥物研發商華領醫藥在港股市場掛牌。被投企業的上市顯然給了這家機構信心,再加上對于大健康產業前景的看好,平安創投在今年底發起了新醫療基金的募集。
2012年創立、2016年開始轉型,團隊成員從個位數發展至20多人、管理的資金規模也大幅增長,張江帶領的平安投資團隊正在經歷一場快速發展。
他把團隊的投資風格歸納為“陣地戰+特種兵作戰”。
一方面,相較于其他產業,醫療投資的行業研究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其產業鏈涵蓋了從上游的原料藥到下游的流通環節乃至檢測服務等。不僅全鏈條非常長,而且相當細分,也要求團隊必須了解產業包括醫療醫藥醫保全局。“‘陣地戰’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深耕行業,對于產業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包括每項技術、整體的市場環境、醫保政策、醫療政策等都要深入研究,作好周全的準備,從研究中發現甚至推導出機會。”
而“特種兵作戰”,則與團隊構成密不可分。與平安旗下通常都是“大部隊”的風格不同,張江帶領的平安創投團隊人數并不算多,但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以4位合伙人為例,幾乎都具備醫療健康行業多年的投資經驗,其中兩位是專業的醫療健康背景出身,同時還有合伙人在被投項目規范治理、后期上市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當發現一個項目的時候,兩三個人就是一支小分隊,撲上去就要搞定。包括條款、整個交易結構的設計、未來能給被投企業提供的內部資源和外部協助等,這就是我們理解的‘特種兵作戰’。”
在具體的投資策略上,周暉介紹,平安創投最新一期的醫療基金主要有三大策略。“第一,會有一大部分配置在細分行業龍頭上,借助平安金融以及我們在醫療領域的業務資源布局,幫助這些龍頭企業完成行業整合。其次,在器械、醫療服務、醫藥信息化、數字醫療四大領域中選擇了11個細分子行業,在這些子行業里再選擇排名靠前的龍頭企業進行長期跟蹤,有選擇地做一些財務性投資。第三,我們也在關注創新醫療行業的投資機會。”
自成立以來,平安創投發生了多項轉變,例如投資從純財務到布局戰略生態,資金從依賴自有到絕大部分來自市場募集等。而在采訪中,其團隊透露出的一個方向也引起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關注,那就是從早期投資往中后期走的趨勢。
張江告訴記者,轉變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較后期的企業與平安的資源協同更強和互動直接。同時我們也更能利用產業協同性幫助到它,突破瓶頸、實現上市,或者導入更多資源等。第二,就現在投資市場上的環境而言,一些比較中后期的項目乃至并購,從商業潛力、估值等方面來說會更加確定一些,投資收益跟風險更加匹配。”顯然,依托平安集團的平臺資源,支持企業、行業共成長,是平安創投的一大優勢所在。
他坦言,當前一個很好的機會是上市公司和并購。“因為現在很多一級市場的估值還沒有完全降下來,但是二級市場估值卻已經掉下去了很多。市場上大把的十幾二十倍PE的已上市公司,比一級市場還便宜,這里面就存在機會。”此外,國家近期出臺鼓勵政策加上很多上市企業的實際需求,也提供了這樣的合作機會。
另一位合伙人張妍進一步解釋,往中后期走也是考慮到充分發揮從終端往前倒推的優勢。“終端在這里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從資本市場終端來倒推,知道最終退出的形態;二是從整個醫療市場的終端,也就是支付終端來倒推,對整個價值鏈的理解會更深刻,投資風格也更穩健。平安集團在診斷市場、器械、醫療、服務等領域都有很多平臺的布局,所以從終端往前推更能做到給項目賦能。”
合伙人季俊東也表示,平安創投未來將繼續圍繞“一縱一橫一面”的路線發展。在他看來,“一縱”指的是專業化,也就是在大健康產業持續發力、深耕。“一橫”則著重于一二級市場的聯動、投顧的資源整合。“一面”是指通過與平安集團資源的鏈接,為被投企業在各領域進行賦能,在各個層面上形成助力。“這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他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