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wen) 2018-10-25 10:23:34
每(mei)經記(ji)者(zhe)|江(jiang)弦歌 每(mei)經編(bian)輯|劉(liu)琳
當大家還沉醉在(zai)趙麗穎馮紹(shao)峰官(guan)宣、感慨(kai)范(fan)冰冰被罰(fa)8.84億時,金融圈(quan)的小伙伴(ban)們(men)已忍(ren)不(bu)住歡呼雀躍了。
10月20日晚間,證監會網站上登了一篇《答記者問》,原本嚴格的監管出現松動——簡單來說,就是IPO被否的公司再次籌劃重組上市(借殼上市),間隔期不用再等3年了,6個月就行。
陜西一證券(quan)業(ye)人士告訴粉巷君(jun):“新規為借殼和大額并(bing)(bing)購可提供一些(xie)優質的并(bing)(bing)購標的。”
據(ju)統計(ji),近三年(nian)來有(you)超過(guo)150家公司(si)(si)在IPO審核時被否,按照之前(qian)的(de)規定,這些公司(si)(si)均需老老實實等三年(nian),再行籌(chou)劃(hua)借殼上市。按照新規,這里(li)面的(de)絕大多(duo)數公司(si)(si)如今可再次踏上上市之旅。
一直以來(lai),上市公司數(shu)量(liang)偏少是陜西的(de)痛(tong)點。如今,千方(fang)百計增加上市公司數(shu)量(liang),被(bei)列為全省的(de)一項重點工作。
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此前亦曾強調:“以龍門行動為綱推進IPO、關注正在改革的新三板、超常規發展債券市場。”
此番監管(guan)部(bu)門關于借殼(ke)的政策松(song)動,給(gei)陜(shan)西的一些(xie)公司帶來了契機(ji)。
?
證監會對借殼“松口”
此(ci)番表(biao)態讓外界多(duo)少有些意外。
在(zai)今年二月份,證監會在(zai)進(jin)行相關政(zheng)策問答時(shi),還一再強(qiang)調(diao)要加強(qiang)監管,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ti)升,IPO被(bei)否企業3年內不允許借殼(ke)上市。
八個月之后,3年規定(ding)被改為6個月。
至于做出政(zheng)策調整的(de)(de)原(yuan)因(yin),證監(jian)(jian)會(hui)如此(ci)表(biao)述“為(wei)了回應(ying)市(shi)場需求(qiu),統一與被否企業重新申報(bao)IPO的(de)(de)監(jian)(jian)管標準,支持優質企業參(can)與上市(shi)公(gong)司并購重組(zu),推動上市(shi)公(gong)司質量提升”。

回顧10月(yue)(yue)份,貼心的(de)央媽第四次降準(zhun),最終“放(fang)水”的(de)流動資(zi)金(jin)總(zong)量約(yue)為7500億(yi)元;銀保監會還鼓勵險資(zi)積極(ji)入世作財(cai)務投資(zi);資(zi)管(guan)新(xin)規(gui)也(ye)于10月(yue)(yue)22日與大家見(jian)面(mian),加之借(jie)殼放(fang)寬……可謂佳(jia)訊頻傳。
錢有了(le)(le),政策支持來了(le)(le),債還(huan)上了(le)(le),流動性也有了(le)(le),“這回有救(jiu)啦!”市場(chang)奔走相告。
10月(yue)22日,感(gan)受到一系(xi)列政策呵護的A股上演絕(jue)地大(da)反(fan)彈(dan),上證綜(zong)指(zhi)收復2600點關口(kou),深證成指(zhi)收漲(zhang)4.89%。券商股集體漲(zhang)停,創業板指(zhi)漲(zhang)逾5%;兩市(shi)放量成交4200億元,為(wei)近3月(yue)來(lai)最大(da)。
“這是個利好。”關于重組的松綁政策,陜西一證券業人士這樣告訴粉巷君,“配套融資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通過提前入股標的或認購配套融資鞏固控制權等等,原來都是可以做的,只是近兩年被限制了,現在調整回去,可以做了。”
不過這位業內人士也提醒到,“即使在市場比較寬松的時候,借殼上市一年也就10單左右,目前這個政策意義大于實質。”
48家公司的“尷尬”
就(jiu)在22日(ri)這天,陜股(gu)板塊迎風上漲(zhang),當日(ri)漲(zhang)幅5.32%,成交金額近(jin)50億元。
有些尷尬的(de)是,整個(ge)陜股(gu)一共也就48家(jia)上(shang)市(shi)公(gong)司(si)。畢竟,僅成都市(shi)所擁有的(de)上(shang)市(shi)公(gong)司(si)數(shu)量(liang)就達到了75家(jia),而(er)南京的(de)這(zhe)一數(shu)據(ju)在(zai)2017年底的(de)時候已突破了100家(jia)。
數量上,集全省的上市公司卻被國內一些城市比了下去……
長期以(yi)來,陜西(xi)上市公司(si)數量偏(pian)少,也是陜西(xi)省及西(xi)安市兩級政(zheng)府較頭疼(teng)的一個現狀。而(er)一些走在前面的兄弟省份并未打算停下腳(jiao)步,無疑給陜西(xi)帶來了更(geng)大的壓力。
作(zuo)為(wei)金融(rong)強省(sheng)的浙(zhe)江,如今擁有上市公司431家,近9倍于陜西所擁有的數量,在(zai)全(quan)國(guo)排名僅次于廣東省(sheng)。
即便如(ru)此,為了鞏固(gu)和擴大這一優勢,浙(zhe)江省在2017年(nian)10月(yue)提出了“鳳凰計(ji)劃”——2020年(nian),全省省境內外上(shang)(shang)市公(gong)司達(da)到(dao)700家、重點擬上(shang)(shang)市企業達(da)到(dao)300家,實現上(shang)(shang)市公(gong)司數量倍(bei)增(zeng)。
回到陜西,官方層面近一年來的多次表態與政策出臺,顯然是下了大決心要改變現狀的。

這其中,無論是《陜(shan)西(xi)(xi)省加快培育上市后(hou)備企業資源行(xing)動(dong)計劃(2018—2020年)》,還是《西(xi)(xi)安市推(tui)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龍門行(xing)動(dong)”計劃(2018—2021年)》,均(jun)明確提出要(yao)增(zeng)加區域上市公司(si)的數量。
但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陜西上市公司的后備軍略顯薄弱。
全省十一(yi)個地級(ji)市(shi)中,榆林安康至今還沒有(you)一(yi)家主板上市(shi)公司(si),而延安靠(kao)著國資控股(gu)加遷址更名,近期終于實現上市(shi)公司(si)零的(de)突破(po)。
在證監(jian)會公布的最新(xin)一期首(shou)發正常審核(he)企業(ye)中,只有西安銀行、西安三角防(fang)務(wu)、西安萬隆制藥(yao)、西安瑞聯新(xin)材料(liao)等4家公司處(chu)于排(pai)隊,加上進入(ru)發行輔導期的13家企業(ye),這(zhe)幾乎(hu)就是我(wo)省(sheng)上市陣營的全部后備力量。
重組上市成為突破口?
此番證監會(hui)的(de)“松口”,于陜(shan)西的(de)不(bu)少(shao)公(gong)司而言,在謀求上市(shi)的(de)過程中,可以說多了一些(xie)契(qi)機。
如今一個共識,隨著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的相關度不斷增強,作為證券市場的基石和優秀企業的代表,上市公司已成為觀測和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上市公司(si)數量的增(zeng)加,無論是產業鏈的形成,還是促進區域經濟發(fa)展活力,均(jun)有明(ming)顯(xian)的作用。
IPO(首次公開發(fa)行股票并上(shang)市(shi)),作為非(fei)上(shang)市(shi)公司(si)與上(shang)市(shi)公司(si)的距離與鏈接,也(ye)是增加(jia)后者數量最(zui)為有效的方法。
以(yi)A股為例(li),需(xu)走一(yi)遍(bian)盡(jin)職調(diao)查與(yu)輔(fu)導、申報、發行(xing)審核、路演、發行(xing)與(yu)掛牌(pai)上(shang)(shang)市等流程(cheng),上(shang)(shang)交(jiao)所在《發行(xing)上(shang)(shang)市條件及程(cheng)序》中如此描述:“一(yi)般情況下,企業自籌劃改制到完成發行(xing)上(shang)(shang)市總(zong)體上(shang)(shang)需(xu)要(yao)3年左(zuo)右”。
根據(ju)新規,近三(san)年(nian)來被否的(de)150多家擬上市企業,如今(jin)大(da)多數可(ke)通過重(zhong)組的(de)形式(shi)走(zou)向資本市場。
而相較于IPO,借殼的好處亦很明顯——審核程序簡單、時間短、標準較寬松,受大環境干擾較少。
當然(ran),諸如近期通過國資(zi)參股,使(shi)得江蘇籍(ji)上市公司必(bi)康股份成為(wei)陜北首家(jia)上市公司的故事,亦是種突破,但顯然(ran)不具備普(pu)遍性(xing)。
當然,監管部門(men)對(dui)于借殼(ke)這(zhe)種“捷(jie)徑”,長期(qi)保持(chi)著高度(du)戒備——通過對(dui)資產(chan)總額、營(ying)業收入、凈利(li)潤(run)、資產(chan)凈額、新增發新股(gu)等多個指標的把控(kong)(kong),控(kong)(kong)制著走這(zhe)條(tiao)道的公司(si)數量。
如(ru)今,證監會(hui)三年(nian)變(bian)半年(nian)的“松口”,簡單來說,就(jiu)是IPO被否的公司,6個月后就(jiu)可以籌劃(hua)借(jie)殼(ke)上(shang)市。
對陜(shan)西一些有心上市(shi)的(de)公司而言,無論是(shi)IPO的(de)底氣,還是(shi)尋求資(zi)本(ben)市(shi)場上的(de)殼資(zi)源(yuan),釋放出積極(ji)的(de)信號。
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死磕IP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xin)聞》報(bao)社授權,嚴禁轉載(zai)或鏡像,違者必(bi)究。
讀者(zhe)熱線(xian):4008890008
特別(bie)提(ti)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ru)您不希望作(zuo)品出現在本站(zhan),可(ke)聯系我們要(yao)求撤下(xia)您的作(zuo)品。
歡迎(ying)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