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1 11:31:35
10月20日“SAIF金融E沙龍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滬召開,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術命題,即家庭金融是普惠金融升級版。
每經記者|冷輝 每經實習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攝圖網
10月20日,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聯合主辦的“SAIF金融E沙龍暨2018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滬召開,會議主題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深化供給側改革 賦能中國新經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注意到,本次活動上,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從供給側怎樣賦能中國新經濟的角度,提出了一個新的學術命題,即家庭金融是普惠金融升級版。姚余棟表示,這是從現在到未來的幾十年,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的領域,它不僅是學術的,還是實踐的學科。
“普惠金融”由世界銀行提出,是指在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的情況下,以可負擔的成本為社會各階層的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務,要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其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20億人無法獲得一般的金融服務。
我國對此很早就關注,國務院高度關注普惠金融建設,2015年發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迄今實施了三年。最近銀保監會也發布了關于普惠金融的白皮書。在一系列帶有全球性質的普惠金融領域中,中國已經走在了前列,而且做的進展之快超出想象。
從現實情況來看,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白皮書,我國銀行的網點覆蓋率,縣級已經達到96%,人均的銀行賬戶數由以前的4.1個到現在的6.6個。銀行賬戶的數字,包括信用卡,人均數量上是一個迅速的暴漲。這表明在很多指標上,我們國家的普惠金融實踐都是突飛猛進的。
“當然,也有短板,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這塊。”姚余棟表示,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現在已經高度重視,努力在做。從普惠金融的各項指標,特別從金融的可得性上,現在已經做的很好了。
姚余棟表示,此前瑞士銀行發布的全球的財富報告,首次宣布中國家庭財富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報告顯示,中國家庭財富是52萬億美元,如果按匯率6折算有300多萬億人民幣,是我們GDP的大約3倍以上。我們在家庭財富中房產太多,債務反而很低,說明我們中國家庭的凈資產還是相當高的。
姚余棟認為,把普惠金融在中國突飛猛進的實踐,和中國很有希望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家庭財富進一步在全球的增長成為全球第二,結合起來成一個主題,家庭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升級版。
從家庭金融角度,資本形成的來源就是家庭,這是一個全球范圍很深刻的人的行為的變化。金融以前研究資產定價,但是家庭金融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姚余棟表示,研究家庭金融,因為它是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因為它的獨特性、復雜性和對監管的敏感性。
關于目前面臨的問題,姚余棟提到,家庭金融方面的研究在數據上是不夠完整的。現在互聯網上說大數據,你看到的行為以為是個人行為,實際上是家庭行為。家庭調查方面,家庭調查數據不夠好。
隨著家庭財富越來越多,更多的家庭參與股票市場,承擔風險越來越大;家庭越富裕,持有企業的融資也越多, 不動產逐漸會減少。不管錢來自哪里,最終還是來自于家庭,只有讓中國的家庭越來越富裕,它才越來越多的參與權益市場,降低不動產的持有量。姚余棟認為,這才是整個中國經濟長治久安的根本。此外,身體健康狀況和年齡等因素,也深刻影響著家庭資產的配置,比如年紀越大就越來越不創業了,身體不佳風險資產配置就少,配置就多是固收類的。
考慮到中國家庭財富的崛起,家庭財富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財富,姚余棟認為下一步主要是研究家庭財富怎么崛起,如何配置,比如孩子教育怎么辦,買不買房子,有沒有養老,配點什么理財產品,買不買股票,對身體健康的配置等等。家庭配置是全方位的廣泛的配置方式,人力資本、房地產和金融資產的配置很重要。
姚余棟提到,從全球來說,對家庭金融的研究,其實踐遠遠超前于理論。希望在理論上,中國能夠先突破、先行。普惠金融的升級版就是家庭金融,家庭金融是改革開放40年之后的中國走向高收入國家的一個重要主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