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8 21:35:21
據介紹,在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快速增長的同時,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區域布局也得到進一步優化,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較快增長。今年1~9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992.6億元,同比增長9.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8%,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47.4億元,同比增長22.5%。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進入四季度以來,隨著第124屆廣交會的舉辦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進入倒計時,中國市場再次進入高光時刻,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也越發凸顯。
10月18日,商務部發布2018年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情況。據統計,今年1~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922家,同比增長95.1%;實際使用外資63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折979.6億美元,同比增長6.4%)。《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按美元來計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同比增速已經創下自2015年11月以來的新高。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我國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較快增長。今年1~9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99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8%,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4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5%。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高峰在18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1~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穩定增長,新設企業數量增長較快。其中,9月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91家,同比增長45.7%;實際使用外資762.7億元人民幣,折合114.6億美元。
記者通過梳理可以發現,以美元來計算,2018年前三季度利用外資保持6.4%的增速實屬不易。以2016年前三季度為例,實際使用外資只取得了0.2%的微弱增長;而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利用外資甚至出現3.2%的下滑。事實上,在2015年1~11月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速達到7.3%之后,6.4%的累計同比增速已經創下近3年以來的新高。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利用外資實現高增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和營商環境持有較強的信心。
信心從何而來?白明認為,首先是今年以來,中國在對外開放上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出臺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再比如在海南省設立自由貿易港,在全島設立自貿試驗區等。“尤其是我國的自貿試驗區戰略,為外商投資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成為促進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力量。”
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1~9月,11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7%,占比為12.5%;其中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同比分別增長44.2%、167.9%。高峰表示:“自貿試驗區繼續發揮吸收外資引領作用。”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在10月9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自貿試驗區出臺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并于11月1日起施行。全國第一張服務貿易領域的負面清單由此誕生。
而在本周二(10月16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新的《總體方案》不再局限于此前自貿試驗區120平方公里的面積限制,實現了“全域性”開放。
據高峰介紹,主要投資來源地中,韓國、日本、英國等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其中,今年前9個月,韓國、日本、英國、法國實際投入金額同比分別增長41.5%、29.5%、169.8%和18.3%,美國同比增長6.7%。此外,東盟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6.5%;“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比增長14.9%。
值得關注的是,在主要投資來源地當中,英國的數據尤為亮眼。1~9月,英國實際投入金額同比增長近1.7倍,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增速。
10月16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第30期顯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規模在2018年上半年下降了41%,約為4700億美元。從地區看,流入歐洲、北美和轉型經濟體的FDI分別下降93%、63%和18%。
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還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成為全球FDI最大吸收國,上半年利用外資約為700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英國,其外資流入從2017年的低水平增加到66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三的是美國,其FDI流入量為460億美元,下降了73%。
而據新華社消息,10月16日,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在北京接受專訪時表示,增進而非削弱國際貿易與投資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同時表示,支持全球化、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在“一帶一路”框架內推進英中合作。
白明認為,隨著美國等國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也為中歐之間增進經貿合作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間。“雖然中國和歐盟開展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雙方在推進與其他經濟體的自貿關系和投資協定談判中已經取得多項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有利于提升各自在談判中的開放水平和適應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