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資本向善-可持續消費

每經網首頁 > 資本向善-可持續消費 > 正文

馬盛德:非遺如何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4 17:34:14

馬盛德指出,非遺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傳承人的高齡化比較嚴重、后繼乏人,保護非遺的核心是延續非遺的生命力。

 每經記者|祝裕    每經編輯|凌建平

 

自2001年昆曲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非遺事業發展至今十幾年,非遺的保護成果突飛猛進,有目共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日前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非遺”如何與經濟領域的“扶貧”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正在參加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非遺研培班結業典禮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專家委員會主任馬盛德進行了專訪。

馬盛德是撒拉族人,是撒拉族民族文化研究保護與傳承的倡導者,也是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非遺司原副司長、巡視員。

作為一名撒拉族人,高大帥氣的馬盛德與記者分享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讓非遺能在當下的國家脫貧致富戰略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非遺扶貧的著力點:尋找商品屬性和市場屬性的非遺項目

脫貧致富是國家大的戰略,非遺扶貧也是近幾年才提出的。非遺十大門類中,傳統的手工藝、傳統美術領域里的非遺項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屬性和市場屬性,可以找到扶貧的著力點。

在青海的熱貢文化生態文化保護實驗區,非遺的項目比較集中,有唐卡、堆繡、泥塑、木雕、石刻等,在這個地區,這些非遺項目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幾年唐卡的繪制就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馬盛德告訴記者,做唐卡繪制的許多傳承人在家里就可以靠訂單吃飯,既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就能有一定的收入,解決貧困問題,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同時在家里又傳承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馬盛德說,我們還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開發旅游。當地民俗、節慶以及各種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現在叫文化旅游,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這是把文化作為旅游的生命和靈魂,沒有文化的旅游是蒼白的,是不可持續的。

有年輕人的介入,非遺才能可持續

馬盛德指出,非遺保護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傳承人的高齡化比較嚴重、后繼乏人。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86名中,70歲以上占到50%。非遺的保護其實就是人的保護。

保護非遺的核心是延續非遺的生命力。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非遺保護成果舉世矚目的,這也是得益于政府的主導與重視。名錄體系的建立、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聯合國非遺名錄項目的申報、文化遺產日的設立、法律法規的建設、中央財政的專項資金、舉辦多種展覽展示活動,推動所用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都顯示了國家對非遺保護的重視。但是馬盛德也坦言,他認為目前的投入資金還是不夠。

非遺的鼎盛時期在農耕文明時代,在現代工業文明時期,能進入我們生活方式的,就可以華麗轉身,傳承下去。

而對于那些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非遺項目,我們會用搶救性記錄的方式,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手段把它們記錄下來,保存保護,可以為我們的研究和藝術創作提供重要的資源和元素。如在以前我們的傳統生產方式中產生的勞動號子類的非遺項目,像纖夫號子、川江號子、伐木號子、打麥號子等這類,以后會就成為歷史的記憶。

馬盛德認為,非遺研培班的開展是非遺保護在當下的重大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到一個時期都會遇到一個瓶頸,尤其是傳統工藝類的非遺項目,后繼乏人、產品低端、比較粗糙、不時尚與社會脫節等。如果不加以改變,必會被社會淘汰,無法延續其生命力。這些傳統的非遺如何與現代生活貼近、融合,這個還需要走出去來到高校,與專家老師一塊兒去尋找契合點,把非遺項目的基因和優秀的工藝保持住,形式上再加以多樣的變化。比如,刺繡可以做成衣服、包包,也可以做成名片,工藝品等,這樣的視野與設計能力需要設計師和老師的幫助,同時也可以解決傳統工藝后繼乏人的問題。非遺如果沒有年輕人的介入,青年一代的積極參與,非遺的可持續性是不可能做不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非遺扶貧 馬盛德 商品屬性 市場屬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