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5 12:30:02
為推進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成都成華區以信息化為突破口,打造智慧社區,實現自治服務成為綜治管理的延伸和補充。
每經記者|張強 蘇娜 每經編輯|劉艷美
智慧安防、智慧停車、智慧消防栓;人臉識別、指紋等5種方式“刷開”單元門、遠程遙控為到訪客人開門;社區老人健康動態在線監測……成都成華區創新政產學研用機制,新鴻社區借助信息化融合服務,蝶變成為“守望新鴻”智慧社區,也成為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新體系、新機制和新標桿。
2017年,成華區開始深入試點“守望新鴻”智慧社區項目。新鴻社區由原三個居委會合并而成,在占地0.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居民樓棟69幢,居住人口達1萬余人。而這個傳統老舊社區,利用信息化提升社區發展治理和服務能力勢在必行。
聚焦社區居民人口密集、服務設施不完善、環境提升難等問題,立足問題導向和需求道向,成華區雙橋子街道與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堅持自治和綜治并重、治理和服務融合,研發“守望新鴻”社區綜合信息系統平臺。“將‘大聯動’系統延伸至社區,還創新社區治理機制,將‘微治理’延伸至樓棟,增強便民服務功能,將‘細服務’延伸至家庭。”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覃曉春稱,這是全國首創,是推進老舊社區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選擇。
短短幾個月,“守望新鴻”APP提供社區生活服務21項,上報處理自治服務和綜治服務事件395條,實現了自治服務成為綜治管理的延伸和補充。

走進新鴻社區,在社區底樓的“鄰里義工匯”值守中心,“守望新鴻”社區發展治理系統平臺大屏上,不斷有運行數據顯示在系統平臺,這是社區內的井蓋、消防栓、單元門禁等設施物聯網終端傳回的數據。
“小區內十幾個井蓋安裝了傳感器檢測,如井蓋松動等異常能第一時間知曉并處理。”新鴻社區黨委書記蔡麗介紹。通過系統平臺,讓井蓋、消防栓、停車位等老舊設施智慧起來,高效處理也讓社區居民更滿意。
為井蓋裝上“智慧芯片”、為單元樓裝上智慧門禁、通過“守望新鴻”系統平臺隨時報知居民路面停車位動態、設置煙霧燃氣智能感應、進行消防栓壓力報警……在不更換老舊設施的情況下,通過智能手段對其進行簡單升級,基本上實現“一網通”。此外,居民自己購買的煙感器、公共安全傳感器,也可以加載在這個平臺上。
目前,針對社區消防隱患較多,該系統平臺實現對10個消防栓點位、100個水電氣管線及隱患點實現在線監控。“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小區內已發生4起火災,都是在萌芽狀態被第一時間發現。”蔡麗說。
現在,社區守望小分隊、守問小分隊、保潔小分隊、維修小分隊等14支“草根社團”,共有1300余名義工。居民在線上反應的問題,都會第一時間得到處理。智能平臺,不僅讓老舊設施發揮作用,也讓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緊密。
社區還著重加強對老人的安全呵護,首期有10位老人加入試點。蔡麗介紹,當空巢老人身體不適時,手環感應異常,家人、社區及轄區聯盟醫院會通過手機上的“守望新鴻”平臺收到告警信息,醫護人員獲得門禁權限可以直接開門進行救治。
在“社區數據”驅動下,系統平臺促進社會資源整合,擴大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吸引了不少外區企業加盟,也增加了社區就業崗位、社區公益性資金來源渠道。通過社區環境綜合改造,促進人、情、物、產、景社區營造元素融合互動,推動老舊社區蝶變智慧社區。
通過社區發展治理的小切口,成華區以信息化為突破口,探索城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中優”典范區,推進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建設。
據介紹,“守望新鴻”社區綜合信息系統平臺預計在10月將升級到2.0版本,將力爭成為成都市天府市民云、成華區大聯動平臺的線下支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