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6 20:26:27
由于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SAMR)并沒有給出“允許”的答復,高通與恩智浦這場歷時21個月的收購案終止,這將導致高通為此付出20億美元的解約金。對此,高通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表示:“在協議終止后,我們會按照此前計劃啟動多達3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為我們的股東提供巨大的價值。”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何小桃
當時間終于走過北京時間7月26日12:00,全球史上最大的芯片并購案,正式落幕。
盡管為了獲得中國監管機構的批準,這樁交易的截止時間一再延長,高通還是沒有等來一個“YES”。此前高通已經獲得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全球8個主要市場監管部門的批準,中國成為決定這起440億美元聯姻的最后一個把關人。
7月2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高通收購恩智浦一案具體情況可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詳細了解。“該案屬于反壟斷執法問題,與中美經貿無關。”
圖片來源:商務部網站
對于高通,這顯然是一個悲傷的結局,不僅20個月為交易奔走的努力成為徒勞,還不得不拿出20億美元的“分手費”。更重要的是,高通多元化的發展,切入汽車、物聯網領域的宏大藍圖遭受重大挫折。
回顧高通的收購歷程,可謂道阻且長。
早在2016年10月,高通便提出了對于恩智浦的收購提案。
交易的一方高通是當前全球手機芯片霸主,占有全球四成以上的手機芯片份額。長期以來,高通通過“高通稅”的方式躺著賺錢。對中國手機品牌,不論是否使用高通芯片,都需要向其支付專利費。此前,高通對智能手機三模機型按照整機比例的3.5%、五模機型按照整機比例的5%收取專利費用,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介入后,修改為“在我國境內使用而銷售的手機,按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可以說高通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但也留下了“專利流氓”的惡名。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交易的另一方恩智浦是一家來自荷蘭的半導體公司。雖然不如高通名頭響亮,但恩智浦也出自名門,它的前身是飛利浦半導體部門,2006年從飛利浦分離出來,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半導體公司,主要提供汽車電子、智能識別、家庭娛樂、手機和個人移動通信、多重市場半導體等領域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導體公司。
更重要的是,高通與恩智浦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對于高通來說,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呈現飽和狀態,高通必須擴張業務領域。一旦高通收購恩智浦成功,業務將擴展到汽車電子、身份識別、射頻以及其它領域,屆時,高通很有可能將在手機領域的“高通稅”模式復制到智能汽車、物聯網等領域。
7月上旬,高通高級工程副總裁兼技術許可業務(QTL)法律顧問陳立人曾透露高通對自動駕駛和物聯網領域的收費標準。其中,自動駕駛將以汽車中的通訊裝置MTU的價格為基數,收取不超過5%的許可費用。物聯網設備以其中的M2M模塊來做參考,每個部件收費標準為50美分。
正是對于整個物聯網的野心,對于拿下恩智浦,高通顯示出志在必得的氣勢。
在收購價上,高通展現了足夠的誠意。在最初提出的約380億美元的收購價被恩智浦股東拒絕后,高通將收購價提高至440億美元。
與此同時,由于收購存在壟斷嫌疑,這起交易還需要全球主要市場監管者的批準。在這筆交易中,高通需要說服美國、歐盟、中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9個全球反壟斷機構的準許。
今年1月18日高通宣布韓國和歐盟批準了此次交易,這意味著,僅剩中國未做決定。根據高通公司2017財年財報,高通公司223億美元的收入中有65%來自中國業務,也就是說高通不可能繞過中國監管部門完成這次交易。
不過,這筆交易的審批在中國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延宕。期間,曾經一度有多家媒體報道,中國監管機構已同意高通恩智浦交易,但隨后被證偽。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等待中國的準許令,高通多次延長對恩智浦的要約收購時間。紐約時間7月25日晚23:59(北京時間7月26日11:59)成為最后的期限。
在當地時間7月25日的財報會議上,有分析師問,為何不繼續延長要約給監管方更多時間時,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表示:“高通除了通過并購尋求新機遇的同時,也需要提供確定性,不僅是給投資人和合作方確定性,也需要給員工以確定性。”
根據今年3月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多年來分散在商務部、發改委、工商總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被統一歸屬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5月中上旬,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也正式并入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根據第一財經此前的消息,商務部原班人馬負責該案進展。
當地時間7月25日,高通發布了2018財年第三財季財報。財報顯示,高通本財季總營收為5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54億美元相比增長4%,超出預期;凈利潤為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億美元相比增長41%;每股攤薄收益為0.82美元,與去年同期的0.58美元相比增長41%。
從各個業務版塊來看,生產手機等設備芯片的CDMA技術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40.8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0.52億美元相比增長1%,與上一季度的38.97億美元相比增長5%。高通CFO喬治·戴維斯(George Davis)在財報會議中稱,該部門的業績反映了中國設備制造商的“強勁需求”以及蘋果的“需求在下降”。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高通技術授權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14.6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1.72億美元相比增長25%,與上一季度的12.6億美元相比增長16%。
高通預計,下一季度的營收為51億美元至59億美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攤薄后每股收益預期為75美分至85美分。
史蒂夫·莫倫科夫表示:“第三財季的業績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這得益于整個公司強有力的執行,包括技術許可業務的強勁表現。我們收購恩智浦的協議將在今天(美國時間)截止,如屆時未收到任何新信息,我們計劃終止收購協議。此外,在協議終止后,我們會按照此前計劃啟動多達3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為我們的股東提供巨大的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