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05-10 07:37:26
2016年至今,中國A股指數運行在約10%的區間內,今年4月底,A股公司2017年度報告公布完畢。我們從整體的視角對A股的盈利情況進行觀察,分析A股價格表現的基本面因素。
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7年度共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5萬億,期末股東權益32萬億,總資產220萬億,凈資產收益率10.26%,總資產收益率1.7%。2011至2016年間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逐漸下降,2017年邊際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處于修復中。
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7年度合計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18.6%,盈利增長速度引人注目。從中信證券二級行業分類來看,26家銀行總計賺得凈利潤1.39萬億元,顯著超過其他行業,占當期上市公司總盈利的41.9%。非銀金融以2583億元緊隨其后,其后依次是房地產、建筑、汽車和交通運輸,說明金融、房地產、建筑和汽車等行業仍舊是中國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經濟部門。
近年政府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周期性傳統行業經歷了去產能和去庫存的過程,受益于供給側改革資源品行業改善幅度居前。從凈利潤年度同比增長率來看,鋼鐵行業以711%的增長列第一位,其行業凈利潤的大幅增長是去產能控供給的結果。緊隨其后的是基礎化工、煤炭、有色金屬、建材、機械等周期性行業公司。整體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傳統周期性行業影響顯著,上中游資源品行業實現了非常大的盈利改善。
2017年報顯示,26家銀行業上市公司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949億元,同比增加4.9%,占當期上市公司總凈利潤近42%。銀行業上市公司股東權益10.9萬億,占所有上市公司股東權益32萬億的34%。
對近7年凈資產收益率觀察可以發現,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從2011年的接近20%逐年降低至12.67%。長期看仍舊顯著高于除銀行外的其他全部A股,銀行業確實是中國經濟中的重要部門。
與凈資產收益率下降的現象相對應的是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余額創出新高,根據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所發布的數據統計,2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12360余億元。平均不良率1.539%,較2016年的1.62%有所下降。不良貸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類公司的估值,基于2017年盈利以2018年4月27日收盤市值計算的銀行組合市盈率為7.19,低于整體水平18。
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實現凈利潤739億元,占當期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2.22%。銀行和其它金融類公司、中國石油石化凈利潤變動對整體凈利潤的影響太大,共86家予以剔除,以觀察其他實業部門的估值表現。對比剔除前后的結果發現:整體市盈率從18上升至26.7,整體盈利增速從18.6%上升至32.1%。說明金融類公司和石油石化的盈利對上市公司總體盈利有較大影響,這兩類公司的低市盈率拉低了市場整體市盈率,影響了對其它公司市盈率大小的判斷。剔除后,1000億以上市值組合的盈利增速顯著變好,一方面說明金融類公司和石油石化在過去的12個月里增長慢于整體,對組合指標起了負向作用,另一方面說明除了這兩類公司外的中大型上市公司盈利情況有所好轉。
整體上,2011至2015年間,非經常性損益對上市公司盈利的占比逐年變大,2015年達到近年高位10.1%。可喜的變化是2016年和2017年有邊際下降的趨勢。分市值區間顯示300億市值以下各組合非經常性損益/盈利比率超過20%,特別地,100億市值以下組合達到34.5%。說明小市值公司的盈利對于非經常性損益非常依賴,企業的盈利質量難言健康。由于非經常性損益的性質特殊,持續性存在不確定,這些上市公司提高主營業務收入尤其必要。
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隨著“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措施的實施,上中游資源品等周期性行業的經營業績在2017年有了顯著改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邊際下降。
2017年報數據顯示企業盈利有所改善,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投資者宜關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