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7 23:20:17
過去私募由于不是持牌機構,處在尷尬地位,大多只能用通道模式跟銀行合作,如今雙方的合作有了法規的支持,私募可逐步走出灰色地帶,可以說,《指導意見》為雙方未來直接合作打開一扇窗。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吳永久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終于靴子落地,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對比征求意見稿,《指導意見》主要在過渡期、凈值化轉型的估值方法、對私募產品分級限制等方面作出修改,規定相較征求意見稿相對寬松一些,此次《指導意見》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對此私募人士指出,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底,利好A股市場,有助于緩解短期市場的資金擠壓效應,利好市場資金面。
資管新規與征求意見稿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其中的一個要點在于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比征求意見稿設定的2019年6月30日多出了一年半的時間,另外過渡期內可發老產品對接。對此北京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過渡期延長將降低新規對市場的短期沖擊,使得市場平穩過渡,而且還以鼓勵性方式激勵金融機構提前完成,大大緩解了市場對監管的短期緊張情緒。
瀚信基金研究員胡昱琳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總體而言是此前征求意見稿的延續,部分條款有一定放松,且更具操作性。這主要是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過渡期內,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此次新規的核心要點包括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進一步明確禁止資金池業務、禁止期限錯配等。綜合來看,對短期市場有一定提振作用,但中長期影響將更大。
前海開源基金楊德龍分析認為,資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剛兌、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清理理財亂象,降低分級杠桿,讓資管業務回歸主動管理本源,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防范金融風險,強化金融對實體的支持力度。這有利于引導資金進入基金等正規理財產品,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長期來看對股市健康發展非常有利。此外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底,利好股市,有助于緩解短期市場的資金擠壓效應,利好市場資金面。
此外楊玲還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政策細節基本符合預期,兼顧市場訴求。首先,凈值化轉型不會“一刀切”采用市價法,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滿足了非標資產實際操作的需求。同時《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如果偏離度超過5%,則該金融機構不得再發行以攤余成本計量金融資產的資管產品,不可謂不嚴;其次個人合格投資者門檻略有提高,個人合格投資者的認定條件為“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投資人士認為,資管新規對兩類機構產品沖擊最大,一個是銀行理財,另一個則是私募基金。對私募基金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兩方面:投資門檻的提升和業務模式的受限(主要受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規定影響)。不過《指導意見》也對私募基金的業務模式開了口子,即以合格受托機構和投資顧問的身份與其它資管產品開展業務合作的,在規定范圍內這一模式允許存在。
此外楊玲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私募產品的分級限制放寬,非開放式私募可以分級,新規還對私募產品分級限制放松,此前征求意見稿對可以進行分級設計的產品類型作了統一規定:即公募產品以及開放式運作的、或者投資于單一投資標的(投資比例超過50%即視為單一)、或者標準化資產投資占比50%以上的私募產品均不得進行份額分級。而《指導意見》中刪除了“投資于單一項目比例超過50%的項目類私募也不能做份額分級;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50%的私募產品。”
另外,《指導意見》還指出,資產管理產品可以再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且“私募資產管理產品的受托機構可以為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就是說,明確允許銀行委外資金或其他資管產品,投向私募基金,對私募機構無疑是重磅利好,過去私募由于不是持牌機構,處在尷尬地位,大多只能用通道模式跟銀行合作,如今雙方的合作有了法規的支持,私募可逐步走出灰色地帶,可以說,《指導意見》為雙方未來直接合作打開一扇窗。
不過對可分級的私募產品的分級比例,《指導意見》要求,分級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40%。分級私募產品應當根據所投資資產的風險程度設定分級比例(優先級份額/劣后級份額,中間級份額計入優先級份額)。為防止分級產品成為杠桿收購、利益輸送的工具,要求發行分級產品的金融機構對該產品進行自主管理,不得轉委托給劣后級投資者,分級產品不得對優先級份額投資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