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7 21:23:09
對于此次修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記者表示,證監會此次的相關修訂旨在放松相關行政管制,有利于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每經記者|王海慜 每經編輯|何劍嶺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4月27日下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表示,證監會近日對《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進行了修訂,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不再要求對更正后的年度財報一律進行全面審計,允許進行部分審計和專項鑒證,避免造成對公司成本和審計資源的不必要耗費等。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的重要財報的審計工作大都會由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完成,而這其中就會產生成本。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對已經披露的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中的當期實付審計費用進行了一番梳理。
據證監會今日下午披露的信息顯示,證監會對《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進行了修訂。
證監會表示,此次修訂貫徹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理念,針對現行規則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新審計準則的變化,進一步完善財務信息更正的信息披露監管要求,旨在提升市場主體財務信息披露質量,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
修訂后規則共11條,包括總則,適用范圍,具體編報,披露要求和生效時間等。
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不再要求對更正后的年度財務報表一律進行全面審計,允許基于更正事項的影響程度選擇執行全面審計或專項鑒證,避免在更正事項對財務報表影響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執行全面審計,造成公司成本和審計資源的不必要耗費。
二是適度延長更正后經審計年度財務報表的披露期限,給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留出足夠時間,以合理保證更正后財務報告及其審計的質量。
三是改進和明確了部分披露方式和內容,消除實務執行中對規定的不同理解,為投資者提供更為豐富、有用的信息。
對于此次修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記者表示,證監會此次的相關修訂旨在放松相關行政管制,有利于降低企業運行成本。他認為,行政管制不等于市場監管,市場監管僅靠行政管制也是行不通的。未來證監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行政管制,并強化市場監管,應是大勢所趨。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報更新情況時有發生。據Wind資訊統計,截止4月27日,今年來兩市約有90家公司對2017年年報作出了更正、更新。僅在4月27日一天,就有云海金屬、嘉欣絲綢、特爾佳、金城醫藥、泰禾集團、滬電股份等12家公司發布了年報更新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來進行年報更新的上市公司中有近60家來自中小板和創業板,這些公司的經營體量整體要小于主板上市公司。
另外,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發現,在上市公司發布的年報更正公告的末尾,不少會有類似的表述:“除上述披露內容外,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其他內容不變,上述補充內容不會對公司017年年度報告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
在此次證監會的修訂之前,據《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原有的規定:“公司對以前年度已經公布的年度財務報告進行更正,需要聘請具有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更正后的年度報告進行審計。”
此外原有規定還對更正后的年度報告的披露期限進行了規定:“如果公司對最近一期年度財務報告進行更正,但不能及時披露更正后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表及相關附注,公司應就此更正事項及時刊登‘提示性公告’,并應當在該臨時公告公布之日起45天內披露經具有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更正后的年度報告。”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的重要財報的審計工作大都會由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完成,而這其中就會產生成本。
據行業人士介紹,上市公司花在財報審計上的費用主要是根據子公司的多少和工作任務多少來定的,可高可低。某中小板上市公司證代向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表示,從證監會此次對財報信批規則的修訂來看,有減輕上市公司審計工作量的目的。據他介紹,其所在公司每年花在財報審計上的費用通常超過100萬元,在中小創公司里屬于比較高的水平,而據其所知,另一家醫藥A股上市公司每年的相關費用只有50萬左右。
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據了解,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都會對當期實付審計費用進行披露。據Wind資訊統計,截止4月27日,已有3200多家公司在2017年年報中披露了當期實付審計費用,其中不同公司的費用差距巨大。
相關花費最多的上市公司為中國銀行,公司的此項花費高達2.15億元,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平安這4家金融巨頭的此項花費均在1億元以上。相比之下, 還有ST云維、恒康醫療、越秀金控這3家公司2017年當期實付審計費用不足2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去年虧損的公司也為當期審計工作支付了不菲的費用,例如去年巨虧105.8億元的*ST油服的此項花費接近1000萬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