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4-27 20:03:02
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進度與成果超出預期。而位于古老絲綢之路上的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正從“被忽略的角落”走出,釋放出更多可能性。像柯大衛這樣的歐洲青年也有了新的選擇——向東發展。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實習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楊歡
時代在變,外國人在中國工作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但當他們“打工”的場所從外企、私企變成國企時,還是讓不少人覺得驚訝。
柯大衛(David Kovacs)就是一個代表。這位來自匈牙利的90后小伙,現在是成都雙流創新創業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國際合作部部長。
“這確實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提到自己近一年的國企工作,柯大衛說。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得益于此,不僅是柯大衛,更多的外國人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豐富的資源在這里站穩腳跟。不僅是國有企業,甚至政府部門也開始向他們敞開“大門”。
中歐人才的新機遇
此次扎根成都,并非柯大衛與中國的首次“親密接觸”。
在他的簡歷中,“中國”幾乎貫穿始終——2011年在重慶學習一年中文后回匈牙利,但他一直關注中國發展,2014年又回到重慶在歐盟商會工作。
2016年,已回到布達佩斯的柯大衛從一個職場新手晉升為歐盟商會的秘書長,一切似乎都安定下來。
此后,年輕的柯大衛有幸參加了一系列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會議,其中就包括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領導人會議、在布拉格召開的2016中國投資論壇等。他意識到,他曾多年工作與生活的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性正不斷凸顯。
“‘一帶一路’將會帶動中國西部的發展,而16+1等合作機制又讓中東歐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當然,這與‘一帶一路’的推進關系密切。”柯大衛說,“我從未像當時那樣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我在中國西部有學習工作經歷,我可以充當‘橋梁’,將中國和歐洲聯系在一起。”
事實上,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進度與成果超出預期。而位于古老絲綢之路上的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正從“被忽略的角落”走出,釋放出更多可能性。像柯大衛這樣的歐洲青年也有了新的選擇——向東發展。
恰巧,柯大衛從朋友那獲悉此國有企業的招聘信息。他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回到中國,這次,他來到了成都。
“我對成都一直很好奇。之前從歐洲回重慶沒有直飛航班,轉機讓我有了接觸成都的機會。成都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成為中國西部的窗口。”在柯大衛看來,這個機會的難能可貴之處更在于,有國企會招聘外籍員工。要知道,在匈牙利,國有企業或者政府為外國人士提供工作機會是非常少見的。
“當一張‘火箭票’遞到你的面前,你唯一的念頭便是:抓住它、登上去!”他說到。
一條紐帶 兩種身份
柯大衛已在成都工作近一年時間。他的主要職責是吸引投資、技術和人才,以及為中國公司尋求“走出去”的商業合作機會。近日,他參與的一項數以百億元的飛機制造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雙流自貿區。
身份的轉變是他最大的感受。“之前在商會,我主要幫外資企業向政府傳遞訴求;而現在,我扮演的則是政策推介者角色。這很有意思,它讓我發現之前所了解到的政策很有限,而此前我了解到的外資企業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非沒有相應的政策,而是礙于溝通不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柯大衛看來,他有著和外國公司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他更加能順利地對話。“對話很重要”,這也是柯大衛對這份工作的總結。
“包括我的朋友在內,越來越多國際人才希望到成都發展。”柯大衛說。
而對于成都而言,這能向世界展示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形象。柯大衛發現很多人會因為他能以外國人的身份進入成都國有企業工作,而對成都形成“開放、包容、先進、國際化”等印象,并使他們對當地的投資和商業環境產生積極預判,增加合作項目的接洽機會。
“無論在家人朋友中,還是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時,大家都會把我看做是成都的而非國外某個城市的代表。很多時候,我的工作和身份的本身就傳遞著成都開放的符號。” 柯大衛說,成都對開放的愈加渴望,也源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巨大轉變。“我與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打了多年的交道,我發現,以前對他們最大的吸引力是中國的成本和市場,現在,更多公司討論的則是與這里的新科技、新技術——中國在許多新興領域已從原來的跟隨者變成引領者。”
得益于國企平臺優勢和他在歐盟商會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來到中國,對于柯大衛而言,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告訴自貿君,公司已被確定為2018年B20(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中小企業工作組的受邀單位,他本人也將于今年下半年前往阿根廷。柯大衛激動地說到,“希望我到時候也能在會上提出有價值的發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