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3 00:37:03
每經編輯|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楊軍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楊軍
影院和電商進入相互綁定相互依賴的階段,在爭取更多的話語權上,雙方不斷進行著博弈。而隨著人員工資的增長、電影設備維護及更新換代等方面支出的增多,電影院的經營壓力也越來越大,影院必須找出自救的模式。
每經影視記者通過多處實地探訪和考察,總結出以下兩種自救模式:
1、發展會員
作為影院來說,會員制比柜臺購票更早收割到觀影費用,影院能不能重回“奶牛”狀態這是關鍵一環。
相對強勢的影院在推廣自己APP上也有著獨特優勢,耀萊影城經理透露,片方除了給電商補貼,也會給影院APP活動補貼。
然而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并不看好這種模式。吳鶴滬認為影院的APP只能起到影片宣傳作用,解決不了售票問題,“不能說北京影院的APP拿去上海買電影票吧。”
2、影廳改造
顧客購票由線下轉移至線上后,在影院逗留的時間大大減少,原先大面積的衍生品展臺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事實上,現在不少新建的影院都在減少顧客休息面積,老影院也在做相應的改造,減少觀眾休息區面積,擴大影廳數量,以此來提高觀影人數。
但這種縮減觀眾休息區的方式,雖然提高了影廳數量,但可能會讓觀眾的逗留時間進一步壓縮,周邊賣品的銷售就更難了。有的影院為了聚人氣,反其道而行之,在休息區增設了游戲機、充電器等服務,以期用人性化的服務黏住觀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