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2 20:49:28
學生時代,校服成了一個“代名詞”。那些肥大、拖沓、大多藍白相間的運動校服,被同學們嫌棄“丑”、“沒款式”、“老土”。然而就是這樣的校服,也做成了“紅頂”壟斷生意。據了解,截至2017年4月,全國已有300多個區縣教育局、一萬多所學校使用陽光智園平臺。此前教育部大力推動該平臺的使用推廣,該平臺實際上是校服購買平臺。平臺要收校服生產企業5成利潤,自然有壟斷經營的嫌疑。
從90年代起,我國中小學校就開始采用肥大、拖沓、大多藍白相間的運動校服。這些被同學們嫌棄“丑”、“沒款式”、“老土”的校服,在商人眼里,卻是一片被普遍忽略的銷售熱土。
2017年下半年以來,一些校服生產企業聯名向中紀委、教育部舉報,一家名為陽光智園平臺在校服市場做“紅頂”壟斷生意。
據了解,截至2017年4月,全國有一萬多所學校使用該平臺。而該平臺究竟是怎么做到紅頂壟斷的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
“須在當年10月18日前入駐陽光智園平臺,不進入該平臺的,教育局將取消該企業的市場準入資格,不得參與本市校服招投標,學校也不得購買其生產、供應的校服。”
據經濟參考報消息,這是2017年3月,教育主管部門對江西省吉安市所有中小學校和校服生產企業下的指令。并表示,凡落實不力的,將會被紀委約談、追責。
陽光智園平臺自稱是校服互聯網+管理應用平臺,通過平臺家長與廠家可以直接建立購買關系,學校不再擔當中間商角色,也不再經手校服費用。

▲圖片來源:某軟件下載平臺官網截圖
據經濟參考報道,2016年6月27日,教育部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教育部裝備中心)以函件的形式,印了《陽光智園中小學學校校服互聯網管理平臺論證會會議紀要》發各省區市教育廳局后勤管理部門。

該文件要求“積極推動學校應用陽光智園平臺”。

2017年8月10日,陽光智園江西分公司總監劉兵在陽光智園平臺推廣會議上表示,“陽光智園不是某個公司的平臺,而是教育部的平臺”。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以商家名義向劉兵求證,他表示“現在不方便多說”。
而教育部政策法規司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從來沒有以教育部的名義下發過有關強制推廣使用陽光智園平臺的文件。
據了解,截至2017年4月,全國已有300多個區縣教育局、一萬多所學校使用陽光智園平臺。
根據陽光智園平臺服務協議,學生或家長通過平臺自主選購校服并進行線上支付后,校服生產企業通過平臺向學校方提起付款申請,校方在平臺審批同意付款,平臺在校方同意付款的15個工作日內,將扣減服務費后的應付款支付給校服生產企業;服務費標準為校服生產企業銷售校服總貨款的4%。
“按銷售貨款的4%收取服務費,根本沒有考慮校服企業的實際承受能力。”四川成都美爾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世明說。據了解,校服生產企業凈利潤一般在8%左右。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攝圖網)
江西吉安市一位中學校長稱,吉安地區每年校服采購金額為2.6億元,陽光智園平臺每年可輕松提成1000萬元以上;河北省教育廳一位人士算了一筆賬,全國中小學每年校服采購金額至少500億元,如果全部通過陽光智園平臺進行交易,該平臺每年可以坐收20億元以上的服務費。
事實上,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于2015年7月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河北衡水金剪子服裝加工廠負責人解興滄對記者說:“國家四部委的‘校服新政’是可行、有效的,現在再搞一個陽光智園平臺,有點畫蛇添足。”
可替代陽光智園平臺的免費互聯網平臺不勝枚舉,為何單獨強推該平臺?
據了解,陽光智園平臺的開發運營商,是一家名為北京陽光智園科技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由自然人許福森100%控股。許福森同時為森仕服裝集團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據經濟參考報消息,知情人士透露,森仕服裝集團的子公司廣州森仕時裝(贛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校服生產企業,2015年以前一直是江西省教育廳后勤產業辦認定的校服生產廠家,目前仍在江西贛縣、上高縣、永修縣、廣昌縣等十余個縣市從事校服生產供應。
在企業看來,陽光智園平臺服務“只此一家”,具有明顯的壟斷性。廣西育龍文體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河對記者說,“面對收費主體,企業沒有選擇的空間;面對服務價格,企業沒有談判的余地,陽光智園平臺如此收取高額服務費,無異于打劫。”
據彭博《商業周刊》消息,校服沒在中國引發消費革命和時尚革命,反倒更像一個隱秘的邊緣生意,很少人知道這個行業產值近千億人民幣。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校服產量達一億零六千套;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的校服消費金額約為252億元。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據,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總人數約2.08億。校服有夏季、春秋和冬季三類,假定平均每個學生一套三件套的標準制式校服、每套校服180元計,2013年市場整體容量在374億元左右,若以每人兩套算,則有749億元的潛在市場。

▲圖片來源:攝圖網
指導校服龐大市場運作的,就是《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表示,校服購買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完全進入市場流通,學校和家長共同確定樣式后,由家長到校服門店購買,校服廠家和銷售商接受市場監督;
二是由政府出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購買,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招投標工作即可。采用上述兩種模式的地區較少,只有個別省進行了試點;
三是由采購單位直接面向生產企業采購,各地普遍采用此種模式。

為加強采購監管,《意見》明確要求采用代收費定向采購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法制訂校服采購操作規范程序和統一采購合同,全程公開采購過程。采購單位要加強校服采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校服質量標準、采購流程、采購價格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每經編輯 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經濟參考報、彭博《商業周刊》、國家統計局等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