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篇關于韓國記者在北京體驗“無現金生活”的文章在網絡上火了,其中一段關于共享汽車的描述是這樣的:“我打開應用挑選了一輛汽車,選中汽車后,車門自動打開。我從這輛電動汽車的扶手箱中取出車鑰匙,然后開往目的地。接著,我把汽車停在了一家餐館附近的指定停車場,支付了租車費用。”
從這段描述看,共享汽車還是很利于出行的,但最近卻總是伴隨“事故”“罰單”等字眼出現。
1月15日,《濟南時報》就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例。2017年11月28日,宋先生租賃了一輛名為“中冠出行”的共享汽車,在使用了20多分鐘后,便將車停到開走時的停車位,當時該APP顯示行程已經結束,并結算了租車費用1元。沒想到的是,8天后,宋先生接到運營商電話稱,其之前所使用的共享汽車被小區物業鎖了,導致該車輛8天沒有運營,對此宋先生需要賠償平臺方1040元。
隨后,該運營商將賠償金降到520元。據了解,目前,這520元賠償金已由中冠出行直接從宋先生所交的2000元租車押金里扣除,剩余押金已全部返還給宋先生。
花1元錢租車,8天后竟收到千元“罰單”!看到這個消息,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有評論就指出:
@YOUTHS:共享汽車可不敢用
@love—曇花一現:這誰還敢用,說不定又是千元罰單
@中意軒:開不起啊
NBD汽車查閱“中冠出行”APP的用戶指南發現,用戶還車有兩種模式:一是站點還車模式,即在用戶下單時就可以選擇一個站點作為還車點;二是規定區域任意還車,即在濟南市區等區域內可自行找地點還車。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用戶指南并未提及不能將車輛停在居民小區門前的停車位。
“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因為運營企業和物業方面沒有協商好。一般共享汽車的停車位有兩種,一種是普通車位(相關部門規劃的停車位),另一種是跟停車場提前協商好的固定劃線車位。”一位共享汽車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有的共享汽車運營商會在用戶還車時,在App上顯示哪個車位可以使用。
除溝通協調方面處理不當外,一位律師還從法律角度分析稱,“糾紛的造成,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租車人與租車公司之間相應的權益和責任目前仍缺乏相應的依據。不少共享汽車平臺為避免因安全等問題引發的責任,都在與用戶的協議中加上一條‘免責條款’,因此,建議共享汽車用戶在使用前,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責任和權益。”
據北京、深圳等地消費者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17年,有關共享汽車的消費投訴數量快速上升。例如,2017年,深圳市消委會受理共享汽車消費者投訴達146宗。
共享汽車投訴量增長,或許與行業尚未找到成熟的運營模式有關。“目前,大多數共享汽車運營平臺投放車輛較少,運營模式也不清晰,導致該市場仍采用傳統汽車租賃模式。”一家共享汽車平臺的高管向NBD汽車坦言,如果共享汽車長期停留在傳統租賃模式上,很難持續運營。
該高管進一步認為,未來,共享汽車市場將是一個互聯網、碎片化和大數據驅動的高度匹配市場,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基于兩個方面:一是共享汽車的數量和密度足夠多;二是智能程度足夠強,不能是當前人干預的狀態,必須要靠計算、輔助駕駛來完成調度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