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8 16:28:27
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針對目前去產能是否已經接近平衡點以及去產能未來趨勢等問題,記者對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進行了專訪
每經編輯|許自然
每經記者 許自然 每經編輯 陳俊杰

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具體到2018年的工作措施,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表示:“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為主,從以退為主轉向進退并重,促進產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區間。綜合運用破產重整等方式,加快推動‘僵尸企業’出清。降成本,加大力度治理‘紅頂中介’和行業協會亂收費問題。利用大數據開展事中事后監管,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針對目前去產能是否已經接近平衡點以及去產能未來趨勢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進行了專訪。
NBD:2017年去產能轟轟烈烈,尤其在煤炭、鋼鐵兩大領域均超預期完成。您認為去產能對于宏觀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經驗教訓?
陳靂:從長期看,去產能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我國當前經濟新常態形勢下謀求發展的必行之策。以鋼鐵行業為例,產能去化壓減落后、違規產能,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促進了先進、合規鋼企盈利恢復。鋼鐵、煤炭行業盈利恢復,增強了行業去杠桿、還貸能力,降低了系統性金融風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在去產能過程中,應區分落后、先進產能,通過淘汰產能推動產業升級,此外,應允許跨區域的產能指標交易,推動產能合理布局。在淘汰產能的人員安置上,要分步驟、有計劃的進行,推動相關人員的再就業,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NBD:從客觀看,2017年鋼價飛漲,鋼企普遍大賺。有業內人士質疑,去產能就意味著割舍利潤,這時候去產能還合理嗎。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陳靂:這種說法不對。鋼企利潤恢復有兩個可能,一是供給收縮,二是需求變好,或者供給收縮、需求增長同時發生。需求上,在考慮2016年的地條鋼產量后,我們測算的國內表觀消費量與2016年基本持平,這與水泥表現一致,證明國內需求未出現大幅增長。供給上,2017年上半年壓減1.2億噸地條鋼產能,使得市場上供給彈性最大、成本最低的非法產能退出市場。應該說供給端的收縮才是2017年鋼企利潤大幅上漲的原因,質疑去產能的邏輯不對。
NBD:2017年去產能,從價格、供需等幾個角度來看,是否已經接近平衡點?
陳靂:我們判斷未來幾年,鋼鐵下游需求是一個平穩下滑的過程,不排除中間有年份或有個別時間需求會很好。對比看,供給端變化的確定性更高,首先,2018年可能還有產能壓減,未來產能減量置換也將壓減部分產能;其次,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也將推進,供給側改革以來,除了國家主導的寶武合并外,我們看到一些民企也在主動出擊、收購鋼鐵,量變將促成質變,鋼鐵行業的集中度有望大幅提高,實現行業供給的有效控制。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判斷供需大體上是平衡的,隨著供給彈性的收縮,鋼鐵價格、利潤仍然有上行空間。
NBD:您判斷2018年主要上游行業去產能將呈現怎樣的態勢?
陳靂:我具體談一下鋼鐵行業。根據目前國家公布的數據,表外地條鋼產能壓減1.4億噸,表內產能壓減1.15億噸,后者距離國家的1.4億噸目標還有2500萬噸需要淘汰。我們判斷產能壓減任務在2018年將全部完成。
2018年,去產能主要態勢是:一、壓減2500萬噸粗鋼產能;二、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三、規范產能置換,對置換范圍、置換比例及普通特鋼產能折算系數做出更明確的規定;四、推動“2+26”城市的企業將鋼鐵產能以電爐鋼的形式,向西南、西北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
NBD:您預計2018年去產能重點行業是不是會發生變化和轉移?政策會怎樣引導?
陳靂:除鋼鐵、煤炭繼續實施供給側改革外,我們預計電解鋁行業供給側改革有望推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