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23 17:54:08
近日,銀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首次明確將銀行表內外資金和收益權同時納入銀信類業務。同時要求商業銀行對信托公司實施名單制管理,應根據客戶及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信托公司及信托產品。
每經編輯|陳玉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陳玉靜 每經編輯 陳星
近年來,銀信類業務快速增長,為促進銀信類業務健康發展,防范金融風險,近日,銀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次《通知》明確將銀行表內外資金和收益權同時納入銀信類業務,明確銀信通道業務的定義。
此外,要求商業銀行在銀信類業務中應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落實穿透原則,還原銀信通道業務實質。對于信托公司,則是分別從轉變發展方式和履行受托責任兩個方面對信托公司開展銀信類業務提出要求。
明確收益權同時納入銀信類業務
本次《通知》共10條,分別從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兩方面來規范銀信類業務,并提出了加強銀信類業務監管的要求。
《通知》主要分為4大類,一是明確銀信類業務及銀信通道業務的定義,《通知》首次明確將銀行表內外資金和收益權同時納入銀信類業務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將銀信通道業務明確為信托資金或信托資產的管理、運用和處分均由委托人決定,風險管理責任和因管理不當導致的風險損失全部由委托人承擔的行為。
二是規范銀信類業務中商業銀行的行為,要求銀行在銀信類業務中應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將穿透原則落實在監管要求中;要求在銀信通道業務中,銀行應還原業務實質,不得利用信托通道規避監管要求或實現資產虛假出表;同時要求商業銀行對信托公司實施名單制管理,應根據客戶及自身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信托公司及信托產品。
三是規范銀信類業務中信托公司的行為,要求信托公司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立足信托本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通知》明確在銀信類業務中,信托公司不得接受委托方銀行直接或間接提供的擔保,不得與委托方銀行簽訂抽屜協議,不得為委托方銀行規避監管要求或第三方機構違法違規提供通道服務,此外,要求銀信類業務應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
最后是加強銀信類業務的監管,《通知》明確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應加強銀信類業務的監管,應依法對銀信類業務違規行為采取按業務實質補提資本和撥備、實施行政處罰等監管措施,并將進一步研究明確提高信托公司通道業務監管要求的措施辦法,《通知》還表示各銀監局應強化屬地監管責任,切實加強對銀信類業務的日常監管。
銀監會表示《通知》的實施有利于規范銀信類業務,引導商業銀行主動減少銀信通道業務、信托公司回歸信托本源。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季度,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已超24萬億元,其中銀信合作余額為5.43萬億元,占比為22.27%,而去年同期該數字為4.43萬億元,占比24.37%,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是規模同比增長1萬億元。
對于快速增長的銀信類業務,銀監會表示其中銀信通道業務占比較高,存在一定風險隱患。
對信托公司實施名單制管理
監管部門規范銀信合作已不是第一次,與原有相關規定相比,此次《通知》主要有三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商業銀行在銀信類業務中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對信托公司實施名單制管理,綜合考慮信托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和專業投資能力,審慎選擇交易對手等;二是信托公司在銀信類業務中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不得接受委托方銀行直接或間接提供的擔保,不得與委托方銀行簽訂抽屜協議,不得為委托方銀行規避監管要求或第三方機構違法違規提供通道服務,不得將信托資金違規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股市、產能過剩等限制或禁止領域等;三是提高銀信類業務的監管要求,《通知》提出,銀監會將進一步研究明確提高信托公司通道業務監管要求的措施辦法。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通知》第5條稱信托公司在銀信類業務中,不應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應積極轉變發展方式,通過發揮信托制度優勢和提高專業管理能力,為委托方銀行提供實質金融服務,立足信托本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對此,某信托公司研究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在銀信類業務范圍界定方面有所擴大,之前是把資金納入,現在收益權也納入,對商業銀行相當于是更嚴格。至于要求里面的對信托公司實行名單制管理,實際上已經在實施,現在銀行都有自己的白名單。
而對于第5條的內容,上述人士稱可能是針對信托通道、業務發展規模比較快提出的。包括《通知》說對業務發展較快、風險較高的銀行和信托公司會有窗口指導和風險提示,都是針對現有環境下問題的監管。此外,對信托公司,此次提出要確保信托目的合法合規,這個之前沒有明確的提出來,這也意味著信托公司以后要更盡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