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 2017-12-06 19:28:20
根據普益標準提供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從10月中旬以來就一直在穩步提高。11月24日-11月30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766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3%,較前周上升了0.06個百分點,今年首次突破4.7%關口。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或超過5%的產品多了起來。
根據普益標準提供的數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從10月中旬以來就一直在穩步提高,10月14日-10月20日那一周該平均收益率為4.61%,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上升0.1%。受資金回籠和銀行年底考核影響,預計12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和收益率將出現“雙升”現象。
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上周279家銀行共發行了1796款銀行理財產品,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71%,較上期上升0.02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本周,30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一個省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是環比下降;31個省份的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環比上漲。其中,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排名靠前的省份為新疆、吉林省、貴州省,分別為4.39%、4.38%、4.35%;非保本類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排名靠前的省份為上海、天津、四川省,分別為4.94%、4.93%、4.93%。
融360監測的數據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融360數據顯示,上周(11月24日-11月30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766款,較前周增加了62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3%,較前周上升了0.06個百分點,今年首次突破4.7%關口。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或超過5%的產品多了起來。進入11月,不少銀行都推出了年化收益率5%以上的理財產品。如,某國有銀行近期推出了半年期、預期年化收益達5.3%的理財產品,資金門檻5萬元,收益率已高于往年同期表現。
昨天,在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產品列表中,北青報記者發現目前有三款預期收益率不低于5%的產品,起購金額最低5萬元,期限為三個月和半年,還有6款預期收益率在4.9%-4.95%的產品。這家銀行的忠實客戶張女士表示,前一陣能達到這種水平的產品非常少,“必須趁現在收益率高多買點兒。”
除了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也在穩步上升。余額寶近一月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從3.89%上升到了3.99%。中銀薪錢包貨幣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從一個月前的4.2120%上升到4.4780%。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理財收益率上漲的背后,是市場資金面趨緊。2017年還剩不到一個月,臨近年末,資金面收緊幾乎是常態。
國信證券認為,往后看,年底前超儲率難有顯著提升,各類擾動因素仍不少:一是MPA等各類監管考核的影響不容小覷;二是12月到期同業存單超過2.2萬億元,到期理財資金不少,資金騰挪、接續增加市場摩擦;三是政府債發行繳款也會造成流動性回籠。近期同業存單利率持續走高已傳遞出負債端和各類考核的壓力。有鑒于此,預計央行仍會積極開展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總之,年末資金面波動或難避免,資金利率從跨月到7天品種可能先后面臨上漲壓力,但從今年3月、6月情況看,央行在季月的調控往往更積極,資金面反而可能好于其他月份。預計今年底資金面波動風險可控,甚至會比較“好過”。
廣發證券最新研報指出,綜合來看,在貨幣政策延續穩健中性、超儲率偏低的背景下,預計12月資金面總體將維持緊平衡。隨著年末臨近,為應對季末監管考核以及節假日現金投放,金融機構通常會多備頭寸以防御流動性波動,資金需求季節性增加。資金供給方面,10月繳稅以及10月、11月大量國債、地方債發行的入庫資金預計到12月中下旬會成規模釋放,帶來可觀流動性。但央行為熨平財政因素的季節性擾動,于10月下旬啟用了2個月期逆回購,到期時正好與年末財政支出相對沖,預計財政支出對流動性的正面影響可能不如往年明顯。此外,11月央行在保持逆回購總量穩定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增加2個月期逆回購,以滿足機構對中長期限資金的需求,顯示出其維護年末資金面的意圖,更體現出央行對未來資金面的調控更趨準確和靈活。
融360方面認為,年底對于銀行理財來說是旺季,一方面銀行將展開激烈的資金爭奪戰,另一方面投資者的理財需求也比較旺盛。受資金回籠和銀行年底考核影響,預計12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和收益率將出現“雙升”現象。建議投資者購買一些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以便于及時獲得收益,并為明年留下充足的流動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穩賺不賠要打破 銀行理財還要不要買?
“如果不再保本保收益,我以后還要不要買銀行理財產品?”聽說要打破剛性兌付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粉絲”、北京白領潘女士有些焦慮。
潘女士的疑問,應該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心聲。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1.92萬只,累計募集資金83.44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如此受歡迎,很多投資者看中的就是“穩賺不賠”,即使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不能達到預期,銀行也會自己墊錢補足。
然而,這樣的時代就要一去不復返了。監管部門要求以后資產管理業務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銀行理財當然也不能例外。
那么,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還值得購買嗎?
確實,對投資者來說,打破剛兌意味著以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再旱澇保收,固定收益將變成浮動收益,有可能拿到比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拿到比較低的收益,甚至有可能會虧損。
但其實也不用過于擔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建立打破剛性兌付的制度性安排,不代表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的上升,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仍是一種低風險、收益率適中的產品。在實際運作中,因為產品虧損需要銀行自掏腰包的案例也很少。
武漢市民彭女士最近在本地一家城商行購買了一份半年年化收益4.8%的理財產品。她表示,即便以后銀行沒有保本理財了,依然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銀行還是比外面其他理財機構要保險一些,雖然收益不高,但資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確實,銀行理財產品的核心優勢就是安全,理財資金大多投向存款、債券等中低風險領域,而且但凡銀行合規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有唯一的產品編號,投資者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看到產品說明書和資金投向等,對自己的錢投向哪里了,心里清楚明白。
除了安全,不少投資者買銀行理財產品,還因為期限短,不少產品兩三個月就能到期拿到本息,如果有什么事急需用錢,也不至于等太久。但是監管要求今后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預計短期理財產品的數量將越來越少,這對喜歡快進快出、靈活方便的投資者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潘女士就對記者表示,如果是同樣差不多的收益,產品期限變長的話就不劃算了,可能會更多地考慮購買余額寶等貨幣基金,期限短,想什么時候用錢都很方便。
面對銀行理財的變化,投資者該怎么辦?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表示,之前投資者習慣購買產品時就有一個預期收益,買完就放手不管了。以后這種習慣要改了,要時常關注收益率的波動,類似購買基金一樣,這對投資者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總之,雖然不再承諾旱澇保收了,銀行理財還是那個銀行理財,產品屬性沒有發生變化,需要改變的是投資者的投資習慣,不能再像原來那樣買完產品就變成“甩手掌柜”,坐等收益到手。在這個“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時代,購買理財產品要多操心更用心,才能讓自己的錢包鼓起來。
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程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