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建言成都文創:藝術“入屋”才能生根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5 13:40:39

最近,成都在文創建設方面可謂動作頻頻。設立總規模達50億元的“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2017‘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開幕、“成都-波蘭文創專場對接會”在華沙舉行……一系列動作都在“昭示”著成都文創發展的雄心,而作為世界文創高地的香港,很多經驗值得成都借鑒。近日,我們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聊了聊,聽聽他對成都文創的建言。

 每經編輯|丁舟洋    

王英偉

每經記者 丁舟洋

今年8月,“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設國家西部文創中心專場活動在香港落下帷幕。而關于香港與成都在文化創意產業間的互動、交流,才剛剛開始。

對于發展文創產業,政府在培育和推廣中應該怎樣做?對成都建設“西部文創中心”的雄心,香港有哪些經驗可借鑒?成都與香港這兩座城市在藝術行業又有哪些合作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進行了獨家專訪。

“創意一直是推動香港社會持續進步的原動力。”王英偉表示,“‘肯定人人享有接觸藝術的權利’是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一個信念,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讓藝術‘入屋’(即“走進千家萬戶”),讓欣賞藝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藝術家和觀眾群是互相影響的,成都發展文創產業,除了培育藝術家、藝術從業者,也應大力推動‘全民藝術’。”

解決租金高企 為藝術界提供房租優惠

每年,有多達8000個文化藝術活動在香港舉行。

國際知名的“巴塞爾藝術展”于2013年登陸香港,讓香港成為亞洲國際藝壇的樞紐城市,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成為海外與本地藝術家、畫廊、策展人、收藏家及藝術受好者的平臺。蘇富比、佳士得等全球藝術品拍賣機構,亦將在亞洲的分支機構設在香港。

“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設國家西部文創中心專場活動現場 張建 攝

藝術不是有錢人的游戲。只有普通市民都能欣賞藝術、親近藝術時,這座城市的藝術行業、藝術產業才能有賴以生存的土壤。除了聲名遠揚的藝術品展覽、交易市場,香港在營造城市藝術共享空間、推廣全民可接近性和培養民眾藝術欣賞等方面的培育工作,尤其值得借鑒。

王英偉向每經記者介紹了他們對本地中校藝術團和藝術家的持續支持計劃。“比如我們有策略地推出不同類型的人才培育計劃,為香港藝術工作者的培訓提供經費資助。還比如去年8月推出配對資助計劃,申請人只需為自己的藝術項目籌到3萬港幣的贊助,藝發局就為其發放撥款……”

“一直以來,香港藝術家和藝團都面對香港租金高企的問題,要有自己的工作室或排練場地絕非易事。”王英偉坦言。他回憶起自己的親身經歷:“2010年,適逢香港推出‘活化工廈政策’,我便開始積極游說商界朋友,慷慨撥出部分樓面,為藝術界提供租金優惠,發展藝術空間。2013年,我們成功推出‘ADC藝術空間計劃’,開創了政府、商界和藝術界合作的嶄新模式。”

現在,香港藝術發展局正在和香港大埔區議會緊密合作,把已停辦的大埔官立中學改建成表演藝術中心。該校舍總樓面面積超過90000平方尺,一方面能為本地藝團提供創作、排練及展演的地方,同時為周邊居民提供更方便欣賞及參與藝術活動的地方。

“希望和成都合作,共創藝術新天地”

“要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香港藝術家及欣賞他們的作品,就要藝術‘入屋’(粵語“走進千家萬戶”的意思),把欣賞藝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王英偉認為。

例如,自2011年起,香港藝術發展局與電視臺合作推出藝術類節目,專訪本地藝術家及介紹本地藝團的最新活動等等。“自2008年起,我們推出‘校園藝術大使計劃’,獎勵具出色藝術表現,又富有推動藝術使命感的學生,委任他們成為校園藝術大使。讓學生從小接觸藝術,培育藝術的小種籽,成為未來的藝術觀眾、藝術愛好者,甚或是藝術家。”

在談到成都的文創產業、藝術行業發展機會時,王英偉大為看好。他表示,成都的文化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發展文創產業的空間很大。

“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設國家西部文創中心專場活動現場 張建 攝

“成都特別重視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有專職機構負責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和展演。此外,我注意到成都市內藝術園區相繼落成啟用,如藍頂藝術區、濃園國際藝術村、西村藝術空間、東郊記憶等,令成都市一躍成為國際文化地標,藝術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土壤。”王英偉稱。

王英偉相信,香港與成都之間的交流會更加密切。“我們現正在正爭取資源,讓香港的藝術團隊能參與內地城市的藝術節等活動,希望以后有機會和成都多合作,共創藝術新天地。”

對于成都發展文創產業的建議,王英偉說:“我認為藝術家及觀眾群是互為影響的,除了培育藝術家外,推動全民藝術亦是關鍵。如何培訓人才、創造平臺和開發軟件將會是日后的課題,尤其是如何讓可以產業化的藝術作品巡回國內外,更應深入研究,創造條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王英偉 成都文創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