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2 17:25:03
隨著智能生態的日漸完善和萬物互聯的前景浮現,品牌商之間的商業連接點正在發生一場大遷移。那么,面對新商業場景下不斷變化的連接入口,實體經濟應該如何把握機會?
每一個技術革命和應用場景的交叉口,都會產生巨大的產業機會。比如搜索+娛樂,互聯網+一切。同時,每一個交叉口都是一個超級連接,人和商品連接產生了阿里巴巴,人和人連接產生了騰訊,人和商業場景連接則產生了萬達。
我曾經多次說過,互聯網一定是從線上走向線下,從輕到重,重視連接高于一切。
隨著智能生態的日漸完善和萬物互聯的前景浮現,品牌商之間的商業連接點正在發生一場大遷移。那么,面對新商業場景下不斷變化的連接入口,實體經濟應該如何把握機會?
本文就從新商業的三大特征,來把握開啟新紅利的鑰匙。
新商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線上與線下的重度融合。從近兩年互聯網巨頭們的大動作可以看到,無論是京東、阿里還是騰訊,都在積極布局線下。
線下的場景化、體驗式消費形式,才能夠真正滿足消費升級期的用戶新需求。購物中心、商超這些商業體無疑是線下的流量之王,成為品牌方的必爭之地。
提到商業綜合體,不得不提到線下場景的高頻入口:萬達商業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不動產企業,目前開業的萬達商業項目超過200座,萬達科技也是中國唯一的實體+互聯網大型開放型平臺。

入口是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共同的“核武器”,BAT等以入口產品為根據地,萬達則以商業場景為重度+高頻入口為核心,締造了宏大的垂直商業生態,從而重塑整個商業服務體系。可以說,以萬達廣場為核心的中國商業生態,以強大線下流量滋養著高端商業品牌的區域化、全國化、全球化。
既然新商業是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重度融合,以及重新建立體驗經濟的連接點。那么商業品牌如何才能高效、高投資回報地連接到優質的線下商業資源就成為商業品牌必須去探索的。比如說,萬達商業體項目有很多,但與消費者連接最近的就是萬達廣場,去年年底全國萬達廣場的客流量已經超過了25個億。商業體與品牌商的最近連接點,就是萬達每年參與舉辦的萬商會,2016年就有1235個商業項目,8000個參會知名品牌,4.5萬參會人次萬達讓自身商業生態鏈的各個環節、各個角色能夠同臺實現多端對接洽談,成為商業行業的新連接點。
今年,萬商會全面升級為上海國際商業年會,規模更大,影響更加深遠。此前,上海國際商業年會已在武漢、北京等地舉辦推介大會,輻射中國的中部、北部地區,為當地的實體商業全產業鏈提供了多方交流的平臺;在6月29日以及6月30日,商業年會還將在上海和西安舉辦兩場大型推介會,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項目方、品牌商、代理商、產業鏈合作方代表與政府部門協會代表都將參會,共享新商業紅利。
從線上到線下,從IT時代到DT時代,從網絡經濟到體驗經濟,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商業進入了新的時代。
實體經濟的商業法則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虛擬經濟的深度邏輯是“流量,流量,還是流量”。其實本質上,兩者并無區別。對于商家或品牌而言,都需要從優質位置提供者受眾通過購買核心位置來獲取流量。而這,正是萬達、阿里巴巴、百度等最核心的商業邏輯。
傳統的單純線上或線下商業都有一個或多個核心流量來源,而新商業的本質則是通過流量的去中心化來重新為商業體賦權。舉個例子,其他導購型電商項目分流了淘寶自身的廣告位價值,就招來無情的接口屏蔽;正是由于公眾號、社群等渠道的多元化,讓品牌對商業體的店鋪位置敏感度逐漸下降。在新商業時代,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涌向購物場所,這是任何企業都阻擋不了的趨勢。
那么,實體經濟中的商業體和品牌方如何才能抓住體驗經濟的流量紅利?在我看來:一個是要有開放合作的心態,一個是要保證雙方的匹配度和融合度。否則流量來了也無法形成轉化,很難達成二次購買或重復消費。
要獲得去中心化流量,必須有開放合作的心態去拓展流量入口。實體商業需要往更加縱深的方向去發展,通過更好的渠道獲取商業信息。比如上海國際商業年會,通過直接交流和溝通的開放平臺,去快速鏈接全行業資源和更多城市入口,包括萬達在一二線省會城市的商業項目,甚至三四線城市的商業資源入口。如何聚集更多的商業資源和流量入口,實現跨區域的快速發展,每一個實體商業都需要不斷挖掘這類開放入口去擴大自己的資源連接點。
如何實現匹配,除了傳統的一對一溝通之外,多對多溝通才符合新商業去中心化的本質訴求。無論是強勢品牌還是新晉品牌,無論是核心商超還是小區賣場,都可以實現自由連接。從這一點上看,上海國際商業年會這類主打大規模多對多商業連接的展會價值不容小覷。據了解,僅上海國際商業年會,今年現場就有將近600個品牌設展,我大概想象了一下,如果一個加盟方到現場希望尋找品牌洽談合作,一個品牌15分鐘,三天能談到差不多將近一百個品牌,現場六百個品牌,這個選擇空間確實是非常大的。至少目前為止在中國以及在全球,我還很少見到把六百個品牌同時聚集在一個場地進行合作洽談。這對整個實體經濟來講,都是商業連接上的一項創舉。
新商業的去中心化,不僅表現在品牌的流量入口變化上,更體現在品牌與加盟方、與商業體的連接渠道上。
新商業意味著生態戰的到來,君不見BAT等巨頭都在積極布局,這就對商業的連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京東物流提高了物流效率,阿里巴巴提高了制造效率,那么上海國際商業年會則提高了商業連接效率。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將當前互聯網科技行業中,做智能產品和智能解決方案的一百多家企業邀請到現場,可以在里面同時接洽到實體商業科技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服務方。比如我們常見的餐飲、停車等場景化商業解決方案,以及未來商業中的WIFI、RFID、云ERP等新技術的應用,甚至包括怎么樣去實現商業的開放互聯的生態圈。凡此種種,通過對新技術、新智能場景等的引入相信對業內人士會有不少啟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國際商業年會的多個高峰論壇。2016年,這場大會的前身飛凡商博會暨第十屆萬商會還邀請了經濟學家厲以寧、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許羅德、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以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今年的陣容想必更加耀眼。一些諸如連鎖經營協會、烹飪協會等行業性組織還將推出一系列平行分論壇,對于了解垂直行業的生態構建和發展趨勢大有裨益,我本人是非常期待的。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通過聚合15000+品牌方和一線商場甚至科技企業,讓新零售的流量入口、消費出口、商業解決方案等通過一站式溝通,提高連接的效率。集商業項目一站式招商、優質項目零距離洽談、海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快速加盟或者代理知名品牌、實體商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全產業鏈服務供應商合作、聆聽領袖大咖全球行業資訊等眾多服務功能于一身,真正建立了一整個商業生態鏈,全面打通商業領域全產業鏈。
在新商業的跑道上,中國經濟面臨著虛擬與實體的重度融合,這正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上海國際商業年會猶如一針強心劑,而萬達商業生態的完善,正在逐漸顯現、向外賦能。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將于8月30日-9月1日亮相上海的國家會展中心,或許屆時將能看出萬達在新商業時代的行業新玩法,讓我們拭目以待。
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教練。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發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科技博客等近30個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詳情可百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