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31 01:25:0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江月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江月
2017年,上證指數一直在3200點附近徘徊,結構性行情凸顯,券商IPO是你方唱罷我登場。6月30日,中信建投和長城證券在證監會網站上披露了招股書申報稿。7月14日,紅塔證券也預披露了招股說明書。短短半個月時間有三家券商披露招股說明書,券商行業IPO進程明顯加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目前天風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南京證券、華西證券、華林證券等6家券商都已進入“已反饋”階段,A股券商軍團有望向40家邁進。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擬上市的一些券商凈資本規模不算大,且以區域券商為主。這一輪小券商融資潮,引起許多業內人士關注。
十年間券商資本規模大擴張
首先,來看一組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數據。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06年,券商行業凈資本最高的是中信證券,凈資本為105.78億元。那時,申萬宏源還是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中泰證券還是齊魯證券。這次擬上市的紅塔證券凈資本當時有18.94億元,行業排名第15位。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6年年底的情況是這樣的:第一名仍然是中信證券,但它的凈資本已經達到了982.53億元,規模較十年前擴大了約8倍。第二名國泰君安亦有946.54億元。紅塔證券的凈資本已經接近100億元,排名卻下降至45位。從盈利能力來看,2006年和2016年,各家券商間也發生了不小變化。2006年,中信證券全年盈利23.71億元排名行業第一;中國銀河以16.33億元排名第二;紅塔證券盈利6.49億元,排名第13。而在2016年,國泰君安凈利潤達到101.52億元,排名行業第一;中信證券以80.08億元排名第二;紅塔證券的凈利潤全年只有3.47億元,排名第63位。
考慮到整個行業全年業績下降近五成,但從中可以看出,整個行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盈利水平也相應出現提高。不過,以龍頭中信證券為例,2016年較2006年的凈資本規模擴大了8.28倍,凈利潤的絕對數額卻只增長了237.74%。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據: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凈資本在81名之后的券商中,最小的是網信證券。它凈資本只有5.72億元,第一名中信證券則達到982.53億元。再來看看凈利潤增長率指標排名81名之后的券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對比發現,在資本金排名最后16名的券商中,有6名的凈利潤下降幅度亦排名81位之后。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出,對券商行業而言,凈資本越小,或許往往抵御市場波動沖擊能力越弱。
紅塔證券準備登陸A股市場,其凈資本水平也不算低。還有一些券商,比紅塔證券規模小,現在面臨著更強烈的資本金補充需求。
安信證券:現在券商有錢才能“任性”
凈資本是制約各券商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這已經成了券商行業的公知。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資本金對券商的重要性有多大。
首先,券商要有充足的凈資本,才有相關業務資格。其次,在2015年那一輪杠桿推動的大牛市中,滬深兩市融資余額最高攀升至2.266萬億元。最瘋狂時,甚至出現了客戶沒法融到資的情況。即使現在融資余額較兩年前大幅回落,目前依然在9000億元關口。而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這類資本中介型業務,是券商最消耗資本金的項目類型之一。
因此,安信證券指出,現在的券商,“有錢”才能“任性”。表面上看券商上市或定增是為了補充凈資產,實質是為了補充凈資本。凈資本是經過一系列風險調整的凈資產,反映的是證券公司可隨時用于變現以滿足支付需要的資金數額。按照監管的要求,證券公司的凈資本將與公司的業務資質、規模上限和資產結構直接或間接掛鉤。只有“有錢(凈資本充足)”才能“任性(較自由地決定資金配置)”。而股權融資是能大規模補充凈資本的最好方法,因此券商紛紛申請IPO上市,然后在上市后通過定增等再融資渠道進一步募集資金。
大券商小券商:融資是必要的
目前,不止一家券商在招股書申報稿中“哭窮”,這說明融資是必要的。
如紅塔證券指出:“本次發行所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公司資本金,將解決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大幅提高公司的綜合實力,擴大經營規模,大大增強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提升市場占有率、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已經上市的中原證券,雖然很早就在港交所掛牌,但這次A股上市的時候,仍然在招股書中寫道:“公司的凈資本規模偏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弱,不利于在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體系下取得發展的先機,可能會制約公司未來申請新的業務資格。”而上市已久的券商則也開始利用市場企穩的機會推出融資方案。如目前經紀業務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的華泰證券在5月27日推出定增方案,擬非公開發行募資不超過26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募集資金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華泰證券指出,“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總資產為4014.50億元,居行業第四位,但凈資本僅為451.22億元,居行業第九位。與同業相比,當前公司的凈資本規模處于較低水平,與部分證券公司資本實力差距較大,已不能滿足實現戰略目標及發展各項業務的需求。”
大券商、中券商、小券商都急于夯實家底,中小券商更為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券商之間的凈資本規模座次勢必將會有變數。而對于如何最大效率地運用手中的資金,在日益紛繁的業務條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口,亦是擺在各大券商面前的重要課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