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27 23:24:3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記者 段倩倩 每經編輯 宋思艱
鞋王百麗國際(01880,HK)私有化一事終于畫上句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7月27日16:00,百麗國際正式撤銷在港交所上市地位,“百變美麗”的鞋王謝幕資本市場。
百麗國際CEO盛百椒在最后一次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由于上市地位,每個季度需要披露運營數據,這使得管理層不得不追逐一些短期的盈利目標,而私有化則可以為公司的轉型提供更大的空間。”
如盛百椒所言,退市后的百麗國際沒有了向外界披露業績的義務,可以更靈活地轉型。但百麗國際的資產規模、零售網點數量均遠超其它鞋類品牌,這似乎也導致其“船大難調頭”。外界好奇的是,百麗國際將如何轉型,參與私有化的財團又會如何退出。
背景: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2017年6月20日,公布私有化要約的百麗國際發了在聯交所的最后一份年度報告。2016財年,百麗國際營收為417.07億元,同比上一個財年增長了2.2%;但其毛利率進一步走低,由上一年的56.3%變為54.3%,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即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由上一年的29.34億元變為24.03億元,同比下降了18.1%。
這是百麗國際第二個經營業績出現下滑的財政年。百麗國際董事會主席鄧耀在主席報告書里稱,“面對鞋類業務的困境,本人心情十分沉重……(集團)除了渠道戰略調整不到位、新型營銷方式有所缺失之外,在核心鞋類業務中,也出現了品牌形象老化、產品更新周期過長、設計感不足、性價比降低等諸多問題。”
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但對于一代“鞋王”來說,百麗國際資產規模、零售網點數量遠超同行業其它公司,這使其船大難掉頭;之前身為上市公司,其肩負著向股東定期披露經營業績的壓力——轉型談何容易。
根據百麗國際的私有化公告,要約方計劃向百麗國際投入財務和運營資源,與公司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
此前,一位接近此次私有化財團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財團將會從電商、大數據方面入手,在前端銷售和后端供應端發力,幫助百麗更快速地了解市場及消費者需求,使訂貨、庫存等問題變得更加靈活。
前瞻:財團如何退出待解
參與此次私有化的財團由高瓴資本牽頭,鼎暉投資及百麗國際管理層組成的智者創業參投。私有化完成后,百麗國際將從聯交所摘牌變為私人公司。其中,高瓴資本對百麗國際的控股比例為56.81%;鼎暉投資通過SCBL持有12.06%的股份;百麗國際股東管理層所組成的智者創業持有31.13%的股份。
財團提出的私有化價格為每股6.30港元,百麗國際對應的估值為531億港元,這與其鼎盛時期逾千億元的市值相去甚遠,市場普遍認為高翎、鼎暉“撿了大便宜”。
但本質上說,高瓴資本、鼎暉投資均為投資機構,如何退出成了外界關注的另一問題。多數人認為,百麗將回歸市盈率更高的A股。
對此,前述接近財團的人士稱百麗國際在短期內沒有上市計劃。“第一,機制方面來說不可能,交易完成后百麗的股東結構發生變化,而A股上市條例規定,實際控制人一旦發生變化,那公司至少3年以內不可能在A股上市;第二,高瓴資本等財團本來就沒有打算讓百麗再度上市,高瓴資本是一家專注長期投資的機構,它投資不是為了讓公司上市。”
“百麗目前遇到經營問題,要先改善業績,之后要么賣給其他企業、要么再上市。”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