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政事 2017-07-26 15:17:41
辦公會透露,本輪試點改革將從8月1日起實施。以群眾最為關切的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大領域為重點,進一步規范不定時工作制,全面構建宜業宜居宜商的城市環境。
美術館來了一批多年難得一見的展品,白天想去逛逛卻沒時間,晚上有時間了對方卻早就關門了。
一些服務窗口的開放時間跟上班族同步,去辦個手續必須得專門請個假,拖上幾個月才去辦簡直是常事。
晚上去燒烤攤吃夜宵,想扯發票被一頓搶白,回去還拉了兩天肚子,除了一聲嘆息,難覓執法者蹤影。
周末去醫院看病,發現好多科室大門緊閉。
……
這樣的尷尬,相信很多市民都遇到過。
7月24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在自己主持召開的第80次市長辦公會上,也講出兩個自身遭遇——“ 有天晚上九點過,我去小吃一條街轉轉,發現這里的生意特別好,食客很多,但地上到處都是隨意丟棄的紙屑、竹簽,老板既不過問也不清掃,任由垃圾滿地,不僅嚴重影響市容市貌,也影響成都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但那個時間段,執法人員已經下班,正好處于監管的真空期,找不到誰來處理。”
“ 前段時間我在火車站里打了個出租車,一上車報目的地,哪知道司機叫我下去換個車,原因是嫌路程太短了。我當時和司機理論了半天,說服了他。可是我也忍不住在想,這個時候監管人員在哪里?如果理論不成功應該怎么辦?”聽到這里,與會不少部門負責人都陷入沉思。
近年來,我市部分執法和服務部門結合群眾需求和工作需要,探索實行更加靈活的職工工作和休息辦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服務群眾不夠及時、市場監管不夠到位”等問題。要實現“群眾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市場在哪里、監管就在哪里”,必須有所改變。
政事君了解到,這場辦公會,正是奔著解決這個問題而來,試圖進一步規范我市行政事業單位工時工作制度,提高服務和監管效率。
會上專題研究并審議通過《關于我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試行意見》,決定——在實行標準工時制的同時,啟動錯時、延時工作制試點改革,推動實現服務無盲區、監管全覆蓋,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規范的管理和服務。
“不定時”可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目前,成都市很多部門實行的是標準工時制度: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上班時間也基本固定在“朝九晚五”。這與很多市民的上下班時間同步甚至還要提前。
很多人還不知道,實際上我國還在實行另一種工作時間制度:不定時工作制,也叫無定時工時制。它的主要意思是“錯時工作、延時服務”,是指行政事業單位在實行國務院規定的標準工時制,保證完成工作任務之外,因工作性質或職責所需,不實行我市機關事業單位統一作息時間制度,需要在周休息日和節假日繼續工作的工作制度。
實際上,從黨中央、國務院,到省委、省政府,對“不定時工作制”都有相關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174號令)、人事部關于印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貫徹〈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實施辦法》的通知(人薪發〔1995〕32號)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實行“不定時工作制”。
對成都來說,實行不定時工作制,也是貫徹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持續改善城市民生”“加強和創新城市治理”等重大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對于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建設宜業宜居宜商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首輪十一家部門試點改革
辦公會透露,本輪試點改革將從8月1日起實施。以群眾最為關切的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大領域為重點,進一步規范不定時工作制,全面構建宜業宜居宜商的城市環境。
第一批試行部門是這11家:公安、環保、城管、交管、衛計、食藥監、安監、旅游、政府政務中心、文廣新、農委。
羅強再次以美術館開放時間舉例說,可以探索“錯時、延時”工作制,將開放時間與上班族時間相對錯開,方便更多老百姓逛展。政事君了解到,首批試點單位的具體實施細則將于近期公布。
針對“市場監管領域”
主要包括食品管理、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勞動監察、旅游市場以及文化市場等行政執法單位,要按照工作需要分類別、分班次開展執法巡查,重點加強夜間經濟的市場監管;根據監管對象違規特點以及線索舉報,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定時現場執法;嚴格落實領導和工作人員值班制度,完善應急事件處理機制。
針對“社會管理領域”
主要包括公安、交通、城市管理、信訪維穩等單位,要根據勤務特點,合理確定工作班次,加大現場巡查力度;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按規定做好重要信息報送工作;如遇突發緊急事件、群體性事件或矛盾糾紛,要迅速響應,妥善處理。
針對“公共服務領域”
主要包括政務服務、公共文體服務、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等單位,政務服務單位要根據服務對象需求,通過網絡政務服務平臺、自助服務機器和借助社會服務機構實現服務智能化、便捷化;推動服務時段全覆蓋,尤其是涉及投資環境和群眾利益的,要提供延時服務、預約服務、節假日定時服務等。
各類公共文體活動服務時間、場所開放時間要合理安排,盡量錯峰開館,法定節假日、雙休日照常開放;市和區(市)縣所屬醫院除工作日接診時間外,要根據科室門診人次波動規律和服務需求,科學合理安排醫師開展假日診、夜診等。
紀律監察及審計部門將監督檢查
政事君觀察,啟動錯時、延時工作制試點改革,是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圍繞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民之所需、政之所在”的為民便民服務理念,可以更加健全并惠及全體市民的公共服務體系。
辦公會進一步強調,實際操作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根據工作性質和服務需要,實現日常監管與應急管理相結合。
● 不增加人員編制
堅持精簡提效,在符合國家政策和不增加人員編制的前提下,優化工作時間,切實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精準化、便利化水平,增強群眾獲得感。
●落實輪休補休等配套政策
本輪改革,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結合職能職責以及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業系統的具體實施辦法,合理設置崗位,科學安排班次,強化考勤制度和加班審批制度,落實輪休補休等配套政策,切實保障工作人員合法權益。行業主管部門制定的具體實施辦法要報同級人社部門備案,并向社會公開。
●法定節假日工作不斷檔
同時,各區(市)縣政府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不定時工作制相關要求,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崗位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尤其是在法定節假日、重大活動、特殊時期要確保工作不斷檔、監管不缺位。
如何避免部門以錯時延時工作之名,行庸、懶之政?
辦公會要求,紀律監察部門、審計部門要加強對各實施單位政策執行、職能履行、工資發放等方面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著力推動實現服務無盲區、監管全覆蓋,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規范的管理和服務。
觀點:“錯”開的是時間,“對”上的是服務
■ 任禾仁
長期以來,群眾與政府服務部門“共進退”,辦“私事”與上班時間沖突的現象十分嚴重,想辦事不是請假被扣工資,就是從單位“開溜”搞得偷偷摸摸,或者請人代辦流程復雜,但為難的是有些事兒還必須本人親自辦理。
針對這些服務群眾不及時、市場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成都市出臺政策,探索試點“錯時延時工作制”,實現了從“百姓等干部”到“干部等百姓”的大轉變,更是堅持了以人為本,強化為民服務宗旨。筆者認為,這一舉措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俗話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錯時、延時工作制度的出現,正是民心所向。作為一項創新管理的有益嘗試,實行錯時、延時工作制度,群眾下班后前來辦事,再也不用吃“閉門羹”,錯時、延時工作不僅解決了群眾辦事方便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明確了政府部門的服務性質,是政府工作一次貼心嘗試,是服務群眾的一種“走心”之舉。
錯時工作,“錯”開的是時間,“對”上的是服務。在8小時工作時以外及法定節假日安排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各項事務,將干部的工作時間與群眾的作息時間進行有機銜接,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為民意識,最大限度地方便辦事群眾,才能實現干部轉作風、群眾得實惠,才能真正做到服務群眾全方位、全覆蓋。
延時工作,“延長”的是干部工作時間,“縮短”的是群眾跑腿時間。通過合理安排,延長部分干部的工作時長,讓辦事群眾不用在工作時間來回奔波,不用為了請假而處處為難,而是把百姓需求當作工作要求,讓服務更周到更及時,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