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區域

每經網首頁 > 區域 > 正文

成都云橋村:讓水源保護成為綠色農業的最大品牌

川報觀察 2017-07-20 16:53:02

在水源保護與發展之間,云橋村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實現綠色發展?

7月19日上午10時,成都市郫都區新民場鎮云橋村。在盛夏的云橋村蔬菜專業合作社300畝種植基地內,早稻和玉米一起在驕陽下較著勁地比賽抽穗,路邊的一排排向日葵開出絢爛的笑臉,而農田的旁邊,是成都市飲用水源重要取水地之一的柏木河。

位于成都市上風上水的郫都區,承擔著成都市主城區90%的供水任務,柏條河、柏木河、徐堰河3條河流是為主要取水口。而位于核心區域的云橋村,75%以上的面積都屬于水源保護區。在水源保護與發展之間,云橋村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實現綠色發展?

水源保護是第一條“硬杠子”

新民場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云橋村在內,面積只有17平方公里的新民場鎮,就有12平方公里在成都市自來水六廠的一級水源保護區內。

嚴格水源保護,是云橋村堅持的第一條“硬杠子”。

郫都區環保局負責人表示,按照當地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規定,取水口下游200米至上游5公里是一級保護區,保護區的寬度是河兩岸各1000米,徐堰河流過新民場鎮的區域幾乎全部處在一級保護區內——目前的8個村和社區中,只有一個不在一級保護區內。

“按照保護條例,在這個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飲用水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不準進行有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動和其他活動。”云橋村黨支部書記肖春介紹,為了守護一方“生命之水”,祖祖輩輩生于斯長于斯的百姓放棄了會對水源造成污染的養殖業、產品加工業等發展機會。

云橋村村民王道才的家,就在飲用水源保護地核心區內。自從成都自來水廠在附近取水后,為保護水源,自家的地不能耕種了,田里的水越積越多,原來的農田地下水位升高,水草、蘆葦漸漸成了主要植被。

同時,以傳統冬水田和淺塘為基礎,經取水抬高地下水位后,多年沉積而成的天然沼澤型濕地——云橋濕地被提上了建設日程。

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郫都區林業局等機構的倡導下,云橋濕地重建項目正式啟動。保護區內不再進行農作物耕種,區內植物自然生長,小動物棲息,逐漸形成了集水生、水陸生、陸生于一體的濕地生態系統。

用好水源保護這把“雙刃劍”

一進云橋村,撲面而來的,是盛夏里難見的森森涼意:天上驕陽似火、暑氣滔天,村內綠樹成蔭、濕潤涼爽。

帶給記者一行難得夏日涼意舒爽的同時,也是目前云橋村正在面臨的現實問題——水源保護帶來的“雙刃劍”效應。“水源保護,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就是我們這里優質環境其他地方比不上,劣勢,就是完全沒有深度建設開發的可能性。”肖春介紹。

記者注意到,在云橋村,村民的民房很難見到成都普遍的小洋樓鱗次櫛比的新農村美景,大多數十多二十年前的一層老磚房。“為了促進對水源地的深入保護,村里已經很多年沒批準新建農房了,養殖生豬、雞鴨等基本上很少了。”村民王道友說。

肖春介紹,因為諸多發展的限制,村民大多以傳統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2016年云橋村全村人均收入17000元,比郫都區人均年收入低2000多元。

云橋蔬菜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吳成兵有同樣的體會:300多畝的種植基地發展起來了,已經養魚、稻田養蝦、有機大米、時令有機蔬菜等。

而借助于“菜稻菜”模式(兩季蔬菜、一季稻谷)的同時,還進行著簡單、近乎“原生態”的魚塘養殖。“但因為水源保護政策的限制,村里基本上沒有農家樂,我們這里也不能發展成都近郊常見的親子游、鄉村游等農家旅游,不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吳成兵表示。

在肖春看來,即使是存在這些因為水源保護帶來的諸多限制,但水源保護也可以成為云橋綠色農業發展的最大品牌。

云橋圓根蘿卜遠近聞名,因為水質和農作物品質的絕對優勢,已成為成都周邊遠近聞名的農產品。“目前,云橋村圓根蘿卜已成為國家地理農產品,云橋也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合作社年產圓根蘿卜1000噸,全村年產4000多噸。”吳成兵介紹。

吳成兵介紹,到目前為止,發展入社菜農80多戶,種植面積340多畝,年銷售各類蔬菜2000多噸。“我們將結合‘成都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和‘云橋濕地公園’等優勢,充分利用氣候、土質、PH值、綠色農業和無污染、無噪音、風景秀麗等先天條件發展特色項目,將圓根蘿卜等農產品打響,希望有一天能夠真正進入高端市場。”肖春表示。

 
責編 李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云橋村 水源保護與發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